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感激”是学生的必修课。在某地的一次研究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感激……”这样的作题目竟然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父母、学校、社会对他多么好,他都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知道爱也是需要回报的。  相似文献   

2.
周奎英 《师道》2008,(5):8-9
“学会感激”是学生的必修课。在某地的一次研究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感激……》这样的作文题目竟然觉得无从下手。当前。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即便是一些农村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对他多么好,他都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知道爱也是需要回报的。有些孩子经常与父母顶嘴甚至吵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家务活更是从不沾手……  相似文献   

3.
<正>在班级中常常有所谓的"后进生",然而,"后进生"也会有让人感动的瞬间。这不,我就遇上了一位。[案例描述]秋游的时候,学校组织孩子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玩"青蛙跳""升降飞机"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带队的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玩。当所有孩子都在高呼"何老师,我和你一起玩"的时候,小冯却说了一句让我感动了好久的话:"何老师,你快把安全带系上。"小冯没有高呼,他的声音很平,很亲切地提醒了我。很小的细节,让我感动很久很久。我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细心、有爱心、会关心他人的孩子啊。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轶事,著名作家马克&;#183;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后来,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由于非常反感,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  相似文献   

5.
孙怡虹 《上海教育》2008,(21):60-60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一堂必修课。看到孩子们认真的神态、庄重的神情,我站在队伍的后面默默地感受他们的感动。没多久,我隐约觉得队伍中有个别孩子心神不宁。留心一看,是“调皮大王”安安,他两只脚不停地在地上画来画去。我上去轻轻点了他的名,他才规矩了几分钟,没过一会,他又开始小声地说话。我生气极了:“安安,你今天怎么了?回教室扣两颗星。”他终于安静下来了。  相似文献   

6.
书架     
《教育》2012,(12):62-62
在写作中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发出这样的感慨,“关键这些孩子缺少道德实践的内化过程。”徐惟诚参加了在江苏南通召开的首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论坛。他说,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只能写出类似“自己的钱包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对夫妇.为孩子过生日那天,特意请了三位老同学来家里进餐,同喜同贺。孩子觉得新鲜, 十分高兴.十分感动。待到父母与三位客人入席之后,方允许孩子走进房间。孩子进门一看,愣住了,但见  相似文献   

9.
"鱼头的故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母爱是伟大的,对于这位母亲的伟大奉献,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为之感动,但是我认为母亲的无私和伟大,在她有生之年不让儿女真正的领略,深切的体会这份爱,我为她觉得遗憾.对于这位母亲的爱,我要说的是:爱他就让他听到,让他看到,让他感受到,因为爱就像流动的水一样,爱是双向的,爱是接受,爱是给予,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但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给予别人爱,懂得爱别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人的心,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0.
读完<时代呼唤感恩教育>,我早已热泪盈眶,陶星--个未成年的孩子令我感动,促我反思. 反思一: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出"陶星"式的孝顺孩子? 我校曾在一年级的小朋友中开展过一次"我为父母来洗脚"的活动,从收上来的家长反馈意见中,我们收获了些许欣慰与感动:"谢谢学校能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从小懂得孝敬父母.""第一次享受孩子的爱,我感到很幸福."  相似文献   

11.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12.
家长与孩子对快乐的理解差异越来越大,很少有孩子觉得自己正过,一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今天是他幸福人生的基础,让孩子快乐,是家长的职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  相似文献   

14.
汤金洪 《云南教育》2001,(23):14-15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何谓心理超限效应?不妨先看一则轶闻。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效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邻家老每周都要做两次杂面菜糠窝窝给孙子吃,并作为家规坚持执行;另外,每逢寒暑假,他还把上学的孙子和外孙送到乡下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孩子尝尝汗珠子摔八瓣的艰辛。在丰衣足食的今天,老给孩子找点苦吃,让孩子增加一点苦的记忆和磨炼.笔觉得邻家老人的做法不失为培养教育孩子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邸海艳 《中国德育》2007,2(11):75-75
今天是鉴的生日,他的母亲对班主任说,孩子每次一个人在家里过生日,总觉得没意思,看看能不能把蛋糕拿到班里来,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这样热闹些,孩子也不会感到孤单。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做家长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后,回想着那无数的快乐与辛劳,总感到有成功也有遗憾;每当看着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就觉得这流淌在笔下的回忆最好能给年轻的父母们一些启发。我的重要感受是:指导孩子读书十分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从朗读开始,让孩子走进美妙的世界。从孩子六个月起,每天晚上临睡前我们给孩子朗读故事,一直坚持到上小学。从小就让他意识到好听的故事是从书中来的。等到孩子能看图说话、讲故事以后,就慢慢地锻炼他复述讲过的故事,并给他录音,放给他听,让孩子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  相似文献   

18.
张锐 《教书育人》2006,(6):22-23
前一阶段和一位旧友谈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朋友谈到单位同事的一个孩子,觉得他能考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我了解到是因为这个孩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傻子”。原因是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曾经发高烧,医生诊断说,孩子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孩子能活过来,智力上也会有些问题。到了第二天早晨,孩子幸运地活了过来,但是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反应有点迟钝,人们一直也把他当成“傻子”看待。  相似文献   

19.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我的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刚刚踏上讲坛的我感动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