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赤兔之死》是2001年高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在此我且不说其作者的语文知识、能力、作文的立意、构思如何出类拔萃,仅就其语言运用方面。说说对我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赤兔之死》是2001年高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在此我且不说其作者的语文知识、能力、作文的立意、构思如何出类拔萃,仅就其语言运用方面,说说对我的诸多启示。(一)引用恰切、自然这篇作文中引用了不少警句、名言,诸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无信不立”、“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等等,但并不显得繁缛,而是非常恰切、自然,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既表明了赤兔马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重诚信,并与关羽以诚信而成知己,…  相似文献   

3.
卢优卫 《现代语文》2004,(7):36-36,35
眼2003年高考作文演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芽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眼注意演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一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25日《扬子晚报》刊登了8篇高考优秀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城阜宁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相似文献   

6.
姜有荣 《今日教育》2013,(10):40-41
胡娅君的《遗失的童真》被评为浙江省2013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笔者在感受其深层的忧思,倾听其心底的呐喊之后,引发了如下三点教育思考:  相似文献   

7.
看了2005年6月25日某报上刊登的几篇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感慨良多,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其中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文章被评为满分作文,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说明问题,先把该文全文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考生的作文用不着我绕舌,它是一杯清纯的水,一眼就能看到底,不像中国考生的作文那样云里雾里,让人一头雾水。他们的写作时间只有25分钟(难以想象!尽管这里有英语书写方便的优势,又不用拟题)。从美国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坦然,真诚,个性,以及独立人格;说它“字字是我”,说它“文如其人”,说它“严丝密缝”,说它如“行云流水”,也许不见得很过分。  相似文献   

9.
吃过早饭.我们向平凉进发。 同每天出发时一样,木子李问平凉最好看的是什么呀。 我说那玉红。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语段一※据说,那些雪域高原上的高僧大德,每晚临睡前必将碗倒扣,纪念这蜉蝣般苦短的人生。世事无常,时间又是一切事物的破坏者,谁敢断言自己明晨就一定能醒转?这残酷的真理甜蜜的谎言你更愿靠近哪一个?由这一价值评判发端,或许能回到生命的原乡,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而非热闹的感受者。(选自高考满分文《悟不透的世事人生》)妙处可言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辞格。这种辞格具有强烈的反诘语气,在议论的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比如上文中连用两个反问,层层递进,有力佐证了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张波 《中学文科》2009,(1):125-125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人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职校生》2005,(9):25-27
2005年的高考作文精彩纷呈,全国各地的满分得卷公开后,即成热门话题。本刊编辑部从四川、广东、福建的满分作文中,精选出4篇颇具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也极深厚的作品供大家学习一这些满分作文的作者,他们也不是什么圣贤人物,他们只是我们的同龄人而已,和我们一样在自由地挥洒青春,在尽情地绽放活力。读他们的妙文,欣赏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优秀!读他们的佳作,欣赏他们,激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断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高考作文60分,举足轻重,在高考中最引人关注。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写出文质兼美、赏心悦目的文章来,确实不容易。然而,每年总有一批优秀的作文令高考阅卷老师拍案叫好,欣然打出高分。9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点推荐出了9篇满分作文,从中我们可以探得一些智取高考作文高分的诀窍,现试述如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人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相似文献   

15.
※经典语段一※她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车将来的方向,却又隔一段时间再看看左手的篮子,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难道她真的不怕热?我正在纳闷她怎么不热,而且看着篮子还要笑,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正当这时,列车到站了,人们蜂拥着逼近列车,而一阵热浪又将人群赶退了几步,唯有她顶着热浪,急切地扒上了车。车上座位不够,我和后上的几位旅客站在走道里,列车开始疾驰在空旷的原野上。(选自高考满分文《一双童鞋》)妙处可言“等车”可谓琐屑之事,但在作者笔下表现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这是因为细节和一连串的动作逼真传神。那“盯着”、“露出”、“看…  相似文献   

16.
章晓芳 《湖北教育》2003,(16):15-17
高考语文评卷,历来议论最多,尤其是分值较大、主观性又较强的作的作文评卷,更是争议的焦点。今年高考的作文题较往年难度加大,增加了考生的思维难度,也就导致了考生得分的区分度,有些考生无从下笔,难以成篇,得了零分;也有不少发挥得很好,写出了精彩的佳作,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给出了满分60分的高分。今年高考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篇满分作文,仅我省就有近百篇作文获得满分。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答卷,敢于给高分、甚至满分,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作文评卷趋势。那么,这一现象、这种趋势(本文暂且称之为满分作文现象)对于我们广大考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本刊从本期起特推出“高考满分作文大家谈”栏目,供大学发表意见,陈述观点。 在本期读者讨论中,我们主要约请了教研员、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刚刚参加过此高考的考生代表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每年高考,作文是最让考生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当话题作文成为一种必然之后,更让不少考生望而生畏。从历年的情况看,各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每年都是寥寥几人。不少平时写作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话题作文面前常常也只能拿个及格分, 甚至更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去了本该拿到的作文高分呢?研究近年来全国各省高考满分作文时发现,很多考生拿不到高分,不是因为其不懂写作技巧,也不是因为其缺少才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话题作文的写作缺少足够的理解,不能准确处理给定的话题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敢下笔或无从下笔,不知写什么好,在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后,万般无奈下,只能紧紧抱住所谓的话题不放,东拼西凑,乱发一通议论,结果可想而知。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选择历年未最让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作文命题,从满分文本入手, 为大家揭开满分作文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2004年9期“高考指南”栏目刊登的《高考满分作文选评(一)》中,江苏如东高中的曹津源老师选评了江苏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该文第一段最后为:“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戊土居中。何也?”其中“南水北火”有误。根据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五行与天干、方位相配,分别是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因此,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南火北水”。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语段一※前天,当驶向西域的驼铃叮当作响,笨重的骆驼身上滋滋地冒着热气,碧眼的狐狸四下张望。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不过是一个戴着罂粟花冠的瞎眼老人。可是另一个腐朽的帝国却在明治维新之后睁大眼睛,张开臂膀,接受挑战,重焕生机。于是,古老的中华惊醒了……昨天,贴着膏药旗的军舰驶进了我们的海港,大力丸的广告贴在了整个中华的伤疤上,六朝古都被鲜血浸染。我们奋起反抗,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当我们憎恨他们的时候,却发现这群禽兽却有钢铁一般的意志,难以想象的团结和纪律。于是,一盘散沙的我们震惊了……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语段一※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