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台词"模式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精神和理念,提出相关的小学德育教学"台词"模式误区的整治方案,引领德育教学向着实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2+1"办学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定岗实习.与传统日校办学模式相比,"2+1"模式在德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具有双主体的特点,德育途径和方法也应有新思路.文章通过对"2+1"模式下德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这些特点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 "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难点,通过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块"、教师德育工作水平"块"及班级德育内容要素"条"三个项目的分别细化和综合汇总,得出对一个班级德育工作的比较客观规范的评价,是对德育评价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绿色德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这个名词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德育观,"绿色德育"重体现、重情感、重行为训练.在几年的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多层次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环境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8.
"和谐德育"应体现学校的特色,秉承和谐原则,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邹骋胤 《教师》2022,(9):24-26
德育是一门培养人的课程,"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德育有效性,共育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三乐"德育理念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将"三乐"德育理念融入育人实践主题活动,形成了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月相结合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乐己、乐人、乐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在德育领域内普遍采用的"德育实效性"一词提出质疑。"德育实效性"在蜕变为德育口号后,容易使人们对德育实践产生许多误解。它使人们过分关注德育结果,忽视德育过程,把德育当作工作来做。对所谓"德育实效性"的追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形式主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邓芳  陈兴 《教师》2022,(8):18-20
"三全育人"是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符合德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全面育人系统,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拓宽德育途径.民办高校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基础差、自律性弱、思维活跃、目标不高,主题班会是民办高校班主任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班级班风建设、职业生涯规...  相似文献   

12.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相似文献   

13.
"德育同伴教育"在部分城市高校已初具规模,并以蓬勃的形势迅速发展.它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力补充.但"德育同伴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试图以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德育同伴教育"活动为个案,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期望能促进"德育同伴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德育在当前教育话语体系中虽然总是处于"核心"、"首位"等优势地位,但反思既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其进展和成效与所获得的"尊重"和"盛名"却不相符.德育居"首"但不居"重",更不显"效".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束缚"的德育未能找到真正属于其自身的"实施方式",难以真正地"实现自身".要改变德育"重"而不"重"的生存状态,必须从"德育应该如何实施"这一根本问题上寻求到切入点."三位一体"就是"德育实施方式"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贾玉秋 《文教资料》2008,(14):106-107
本文从心理学知识出发,提出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南风效应"、"皮格马科翁效应",克服"马太效应",切实关爱学生心理,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发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要素设计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学科德育的前提.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策略包括:挖掘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构建通用技术学科"5+X"德育范畴;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设计系列挑战性任务;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德育素养,发挥教师德育价值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德育要素,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正"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的德育实践模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有对于德育及其模式的探索,其实都来源于我们对德育理想的追求和对德育现实的不满。我们为什么需要建立"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理由有如下两  相似文献   

18.
赵平 《文教资料》2007,(32):89-91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的育德功能显著。然而,德育环境不会天然地产生德育助力。由西方"破窗户"理论分析,会发现我们的德育环境存在着片面强调人性化管理、导向缺位、评价宽容性等不足,导致道德环境零效应或负效应。我们应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契机,树立"零容忍"之姿态、强化道德评价以重塑德育审美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了"尊重的德育"的创新理念,阐述了"尊重的德育"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功能,并指出了在"尊重的德育"理论的指导下,推动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玉萍 《教育探索》2007,(9):105-106
"两课"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增强"两课"的德育功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增强"两课"德育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