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2.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3.
人物简介:孔庆东,北大中文系副教授,著名作家、学者,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本刊特约编委,外号“北大醉侠”,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研究。他的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动了许多读者,有“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北大的马克·吐温”之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过老舍作品和金庸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47楼207》、《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口号万岁》等。●背景阅读●一次精心策划的“快乐抢劫”八月的重庆,就一个字,热!八月的《课堂内外》,就两个字,热惨!为了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把杂志…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9.
回望中国文学史的百年沉浮,我们不可能忽视那一度翻涌的金庸浪潮。从80年代金庸小说传入内地,“金庸热”可谓经久不衰,国内外的评论界也对金庸小说作出各种评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精英阶层对金庸小说的认可让其地位猛然提升,大有登堂入室之势。虽然批评文章屡见报端,却也阻止不了“金庸热”的强劲势头。甚至有人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0.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了改造,开启了民族小说形式的新路径。本文从小说模式的演变全身换血的改造,金庸、鲁迅异同论,“雅”“俗”之说和承前启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概述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旧派武侠小说的特点及新派武侠小说的突破。着重分析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地位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兼论“射雕三部曲”、《飞狐外传》和《侠客行》,后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武侠小说写法的多样性进行探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曾刊登了《面对武侠,教师不能掩耳盗铃》一文,读后我深有感触。一篇小说入选中学语文读本在社会上竟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只因为它是武侠小说,只因为它是金庸的作品。对武侠小说该不该人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论战已经不少了,我只是想从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艺术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通过人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使一向被称作“市井学”的武侠小说,登堂入室,融入学主流,金庸的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化品位,使历史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真正具有了学意义的品位和规格,故被人称为之“武林宗”。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在武侠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鹿鼎记》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在武侠小说中亦颇为重要。金庸武侠小说,目前已有三部译有英文全译版。《鹿鼎记》是由著名的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译出,文中,译者运用了翻译明晰化的策略,将这一部经典的武侠小说展现在西方的读者面前,明晰化的翻译为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了借鉴意义,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小读者》2003,(1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对联道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的传世大作。可以这样说,在地球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的小说,可见其无人可以比肩的影响力。然而,世人皆知以武林至尊著称的那个“金庸”,却不太熟悉其还有一个以报业家“查良镛”而同样响亮的本名。在六十多年的激荡岁月中,以这两个面孔出现的他,经历了人生无数的风风雨雨。1927年2月,他生于浙江海宁县富有家庭。八九岁时,他无意中读到一本《荒江女侠》的小说,惊叹“想不到世上还有那么好看的书”。从此成了武侠小说迷。中学时代的金庸已显露出文学才华,但他内…  相似文献   

17.
王雨 《河南教育》2009,(5):44-45
金庸小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进入大陆的,所以大陆的金庸小说研究起步较晚,但大陆研究界的开阔视野和丰富人才资源使其后来者居上,到今天已成为金庸小说研究不可移易的重镇。自1985年张放在《克山师专学报》上发表《金庸武侠小说初探》以来,中国内地的金庸研究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在这24年中,金庸研究不断深入,《通俗文学评论》从1993年第3期开始设立《金学经纬》专栏,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颠峰之作,《笑傲江湖》自问世后便深受读者喜爱。作为武侠小说其在华语世界长盛不衰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对这部武侠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打打杀杀显然太肤浅了,本文希望通过解读小说的主题及其人物形象,让我们重新感受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梁羽生,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在1954年创作的《龙虎斗京华》是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后,随着他的《七剑下天山》《草莽龙蛇传》和金庸《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相继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逐渐形成一个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虚构历史武侠故事为内容的"新武侠小说流派"。该流派以梁羽生为开端,金庸为高潮。梁羽生对此曾有评价:"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该流派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小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好看的小说,异彩纷呈,美矣美仑。读他的小说,会使人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及近代的小说,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到先秦的《诗经》,等等。这里不打算作全面的论述,只试图探求一下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唐代几篇著名的剑侠传奇之间的承继关系。唐代著名的剑侠传奇主要有《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对这几篇作品,金庸曾多次提到过,如卢玉莹的《访问金庸》纪实里就有这样的对话:(卢)问:中国何时开始有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