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2.
荀况,作为儒家产场的坚定维护,在孔子“礼乐”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作用,本对荀况《乐论》中的礼乐作用进行了分析叙述,以图对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方位名称“东”、“西”相关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视了古代先民的时空观念、神性意识、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体现了古代先民基于时空而又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  相似文献   

4.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清代宫廷舞蹈的美学形态既延续了历代宫廷礼乐制度的文化精神,又吸纳了满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具美学价值的宫廷舞蹈形态。这种舞蹈样式既包含着满族先民生存的渔猎农耕形态,又表现了庄重的战斗庆祝传统,赋予了清代宫廷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写意美感。研究清代宫廷舞蹈的美学形态,旨在新时代的思想潮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追溯其审美源头,梳理其稚拙朴质特征、虚实相生的艺术神韵、包容相济的“和”之美态特征,使其能够适应当代文化发展节奏,实现这一舞蹈形式在新时代的价值重生与美学嬗变。  相似文献   

7.
玉器是红山文化物质遗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目前出土的红山玉器质料和造型来看,其文化功能远远超越实用功能。某种程度上,玉器承载了红山先民远古图腾、巫术礼仪等文化功能。本人试图以礼器的角度来诠释红山玉器的文化功能及内涵,从而进一步认知礼乐传统下的中国史前文化。  相似文献   

8.
数字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差异和应用两方面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的数字“三”进行比较,可以诠释其不同的文化信息,揭示其文化根源,探讨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蕴涵了中华民族清明安和的气象,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诸多层域,其核心是报情章德、别宜敦和。赋予礼乐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义。文章论述了新词新义引申的方法,揭示了旧义和新义的关系,并探讨了新词新义引申的特点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映霞  汪斌 《高教论坛》2012,(2):102-103,109
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需要以校风建设为统帅,以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两翼,三个方面齐头迈进,才能有效地改变一所高校内在的精神面貌,为学生的成才、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英汉比喻习语中的喻体给人以生动的联想,其丰富的联想效果赋予了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等特点,同时也是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文章分析了英汉比喻习语的喻体和联想效果的对应关系:喻体和联想效果对等;喻体和联想效果的不对等,如喻体不同,联想效果相同或相似,或喻体相同,联想效果不同;英汉文化空缺导致的喻体和联想效果对应空缺。通过对比再现了习语喻体和联想意义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利于正确把握习语喻体的联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古到今对《诗经.邶风.谷风》中“泾以渭浊”等诗句的歧解颇多,对“泾”“渭”所指亦有多说。这些分歧归纳起来有四种情况:泾清渭浊,以泾指旧室;泾浊渭清,以泾比旧室;泾清渭浊,但不明所指;泾浊渭清,以泾指新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古代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泾渭清浊变化不定,对泾渭的水文地理环境变化存在不同的理解,对虚词“以”的不同理解等。  相似文献   

15.
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践教学等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开创性探索,创建以实验课程体系作为主体、以实践创新和平台扩展作为二翼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褒贬搭配型网络词语是一种显性的"语义冲突型"表达形式,由表示褒义和贬义两个部分构成。大部分褒贬搭配型网络词语的整体意义偏向贬义,具有委婉的讽刺意味和一定的自嘲色彩。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社会现象及文化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7.
颜色词除指称物质颜色外,在更多的场合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红、黄、蓝、绿、青、黑、白七种基本颜色词在汉英语中的文化意义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的不同,在更多方面呈现出差异,甚至出现语义相悖的情况。为了准确表达和翻译颜色词,必须重视其在汉英语中文化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正确的、明确的考释 ,在这些古文字当中 ,有许多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 ,由于它们的本义很早就不使用了 ,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从一个字在古文献里常用的意义中去寻找它的本义 ,结果不是找不到就是找错了。对于这类古文字 ,只有根据古今字的原理 ,找到它们的今字 ,才能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强调语意有多种表达方式从押韵、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语音修饰方法来强调语意;除可用英语中本用于强调的词和词组之外,还可用一些已失去了原意的形容词加后缀-ly后变成含有强调含义的副词等词汇来强调语意;也可使用特殊的语法结构如倒装、双重否定等方式来强调语意;以及使用修辞手法如暗喻、拟人、夸张等来强调语意;另可利用标点符号,现代的电脑印刷技术等来强调语意。  相似文献   

20.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