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可行性的探讨 1.实验背景材料 学生在做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教材全一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过程中,当向混合液中加入1~2滴碘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冰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变蓝;60℃温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不显蓝色;沸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也不变蓝色.  相似文献   

2.
利用碘液中的分子碘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是一个即方便又实用的好方法。我们在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中却发现 ,使用碘分子检验淀粉的存在是有条件的。首先是温度。“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 ,淀粉酶经高温处理后 ,便会失去活性 ,不能使淀粉水解 ,加入碘液后 ,淀粉呈现蓝色。如果把盛有淀粉与淀粉酶混合液的试管从沸水取出后 ,立即滴入碘液 ,结果淀粉是不会呈现蓝色的。而只有待淀粉液冷却以后 ,再加碘液 ,才有蓝色现象发生。为了准确掌握淀粉液的温度与加碘后颜色变化间的关系 ,我们还做了一组对比实验 ,最后的结论是 :在 75℃以上时 ,淀粉…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可行性探讨 1、实验背景材料学生在做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教材全一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的过程中,当向混合液中加入1-2滴碘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冰水中的淀粉、淀粉酶混合液变蓝;60℃温水  相似文献   

5.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生物》全一册(必修)教材中“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是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重要实验。按教材中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把装有淀粉酶溶液的3号试管和装有淀粉溶液的3号试管在沸水中同时保温5min,再把此温度下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均匀混合继续保温5min。滴入1滴碘  相似文献   

7.
先加碘液效果更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以及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实验中 ,常用淀粉酶来催化淀粉水解 ,而对实验结果的验证都采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一颜色反应。实验中一般是将一定量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试管 ,调至实验所需的温度或pH条件下 ,加入淀粉酶 ,保温 5~ 10分钟 ,最后向试管中滴  相似文献   

8.
上完《食物的营养》实验课,五(一)班的四个男生拿着他们的实验报告来问我“老师,‘鸡蛋、梨、黄瓜、瘦肉’中到底含不含淀粉?其它组的实验报告中都写着这几种食品滴加碘水不会变蓝,不含淀粉。为什么我们做实验时,这八种食品滴加碘水后又变蓝了呢?”说完,他们把实验器材摆上我的讲台,让我看他们的实验现象。只见他们组用于实验的各种食物———熟土豆、包子、馒头、米饭、鸡蛋、梨、黄瓜、瘦肉、蛋糕,大小不等凌乱地摆在实验托盘中,有的食品还混杂在一起,大部分食物上都呈现出滴加碘水后的醒目蓝色;托盘旁边摆着一把小刀,刀上…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理卫生教学参考书》中,设计了“酶的特性的实验”(见生物教学参考书第164~165页)笔者对该实验作了微型化的改进如下:酶的扑性的微型实验编号加入的物质数量(毫升)温度试荆结果1234淀粉糊情水各0 .1飞7℃左右碘液变蓝淀粉.唾钥夜各0 .137℃右右碘液不变蓝淀书煮沸过.糊钩睡李夜各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学生按照相应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着,在最后一步“滴加碘液”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当滴上碘液,每个小组的叶片都相应变了色。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碘液滴在叶片上是棕黑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其他学生也附和着“不是老师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吗?为什么叶片上不是蓝色啊?”叶片确是棕黑色,面对着学生的提问,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前总是叶片变色就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没有学生对叶片的颜色产生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猛地我想到:何不放给学生去探究呢?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块探究,好不好?”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五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1.
曾波 《生物学教学》2001,26(6):42-43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及生物《教师教学用书》上,讲到种子的主要成分淀粉时,都认为在淀粉液中滴加碘液,淀粉液将变蓝。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淀粉遇碘为什么会变色?变成什么色?这还得从淀粉说起。  相似文献   

12.
1“酶的专一性实验”——选择斐林试剂本实验将等量的淀粉酶分别加入到淀粉和蔗糖溶液中,通过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生成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进而验证酶的专一性。本实验只能选择斐林试剂作鉴定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而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因为不莒蔗糖是否被水解,反应后的混合物都不可能遇碘液呈现蓝色。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碘遇淀粉变蓝色。然而,学生在做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时,笔者发现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加热,发现溶液的蓝色会变浅甚至会消失,冷却时,又恢复为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从温度、溶液酸碱性、溶剂、试剂体积分数等方面设计系列实验,探究淀粉与碘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案例呈现 这是初三《科学》的一个探究课题: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哪些?授课时,我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探究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图中序号表示各实验步骤次序),学生预期加碘液后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A试管的溶液不变蓝,B试管的溶液变蓝,以证明碱性条件下,淀粉酶失去催化活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消化器官》一课中,有一个实验“唾液消化淀粉”确实难做,当了几年专职教师了,每次上这一课时,总担心实验不成功。教材上用稀淀粉加入唾液在温水中泡几分钟后,淀粉会沉入管底。滴入碘酒,开始还不变色,摇晃几下,沉淀在下面的淀粉又会遇碘酒变蓝,让试管内的液体又变成了蓝色,望着那变蓝的淀粉液,心中不仅仅是失望,更有些不甘心。读了2005年《科学课》杂志上的《控制好细枝末节》一文后,深受启发,知道了温水应该在37℃左右,但文中所说的用淀粉糊,却没有淀粉液更有利于实验:1.淀粉液更节约原料;2.熬好后的淀粉糊晶莹透明,粘性极强,不易流动,不…  相似文献   

16.
淀粉遇碘变蓝,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如果加热变蓝的淀粉溶液,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在一次学生实验中,一位学生突发奇想,把已经变蓝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料产生了如下实验现象:蓝色的液体渐渐变为无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给学生一个解释,我们查阅了淀粉与碘的相关资料,了解到了蓝色褪去的原因。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这是由淀粉本身的结  相似文献   

17.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37℃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而没有具体说明酶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更没有说明酶作用受酸碱度(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这一实验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按实验要求,取1g干淀粉放在烧怀里,加清水100mL煮沸,作成浆糊备用。这种方法费时间,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浆糊遇碘显紫红色,这与学生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认识相矛盾。②浓稠的浆糊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在与唾液淀粉酶发生反应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唾液少了还难以消色(碘液在淀粉液中显什么颜色是由淀粉液的浓度决定的。浓度低时显蓝色,浓度高时显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题解题思路 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或体现“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如“探索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原理为: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相似文献   

20.
用淀粉酶催化淀粉,并用碘液的显色现象验证酶的活性受温度或pH值影响的实验,因植物淀粉酶的获取和质量的局限,在开设学生实验时总觉得不方便。为此,笔者针对这个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