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淮北地区流行的梆子戏,过去它土生土长在农村,艺人也都是农民的子弟,长期在农村集镇流动演出,是深为农民喜爱的戏曲。因而它的表演艺术也必然受到农民审美意织的影响和平原高台演出的制约。梆子戏的表演特色:一、淮北梆子是板腔体,以唱为主,每  相似文献   

2.
道情是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并在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戏曲剧种。就其音乐来讲,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唱腔板式基本为板腔体,间或使用一些曲牌,音乐组织体系是以板腔体为主的“混合体”形式。在板腔程式上,可分为[铜器垛]、[慢板]、[流水]、[紧打慢唱  相似文献   

3.
北路梆子戏曲是我国梆子腔剧种的重要分支之一。源于其产生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北路梆子刚劲有力,高唱入云,而又婉转盘旋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正是通过其唱腔、曲牌、和打击乐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通过对北路梆子音乐特点的把握,能更好地挖掘其艺术特色和精华所在。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创新,促进该剧种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北寒 《八小时以外》2013,(12):53+52-53
“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你一句,我一句……”姥爷是唱戏的,他唱的是梆子戏。那戏每句都拖了长长的音儿,在最后一句词上还要来一“呕”。姥爷说那叫莱芜梆子,也叫菜芜呕。  相似文献   

5.
淮北梆子是皖北具有名片代表意义的地方戏,它的音乐风格朴实、粗犷、激昂,与淳厚的皖北民俗民风息息相关,是一种俗极而雅的艺术传奇。在当前传统戏曲艺术普遍遭遇观众冷落的状况下,分析研究淮北梆子戏的音乐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无疑对认识与传承优秀的皖北戏曲艺术—淮北梆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5,(7C):80-83
京剧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戏剧”,它是我国的国粹。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调戏班子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基础上,吸收昆剧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逐渐形成的。早期的京剧都是男演员,因此,京剧发展史上有不少的男性的旦角名家。  相似文献   

7.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我国戏剧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与唐宋以来的“讲唱”艺术显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们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但谈到我国戏剧的起源,则应追溯到上古时代。因为构成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些主要因素如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源远流长,从上古就已产生了。歌舞是构成我国戏剧艺术的重要因素。我们习惯称我国传统戏剧为“戏曲”,就因为它是以“唱”为  相似文献   

8.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相似文献   

9.
梆子戏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音乐的唱词和曲调也各不相同,具有了浓厚的地域风格特征.当代对于传统音乐的分析,不仅仅只停留在音乐形态的分析,而是结合了地理、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状态的整体研究.淮北梆子戏是皖北地区的地方小戏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其发展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从音乐与地域的关系、地域特征对淮北梆子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华县老腔皮影能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有其固有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传承的封闭性;艺术表现的张扬性;音乐风格的自律性以及演出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独特的板腔体剧种在全国民间戏剧中也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豫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梆子腔系统。其流行于商丘、开封一带的“豫东调”和流传于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在[二八板]的运用上采取了不同的结构原理和方法,表现出不同的调式特征。“豫东调”[二八板]同“豫西调”[二八板]相比较,在调式结构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质。[二八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多种调式变化,使它成为豫剧两大流派唱腔中表现力最强、音乐色彩最丰富的板式类型。  相似文献   

12.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5,(29):43-44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戏剧流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流派最初被人称为“反戏剧派”或“先锋戏剧派”,到了60年代初,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该派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而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正式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使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社会灾难的深重,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彻底撕去了人世间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得以洞见那些曾在这…  相似文献   

13.
第二章苏区戏剧大革命失败后,在我党领导下的开辟根据地、发展根据地、巩固根据地的长期斗争中,革命根据地里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文艺新苗--革命戏剧,人们习惯地称它为红色戏剧。这些戏剧之所以誉为“红色”,是因为它产生在红色的苏维埃政权下,发展在翻身作主人的工农兵群众中,充满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情,从而把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理晓 《家长》2009,(1):13-14
《教训》是著名相声作家王鸣禄先生的得意之作,也是已故相声大师高英培、范振钰的代表作之一,相声的主人公“三梆子”和他的母亲“坐地泡”的形象在天津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在众多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声之中,《教训》应该算是最为出色的作品,因为它通过完整展现一个小伙子(“三梆子”)的成长及走向犯罪的历程,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合格的家长形象,暴露了众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娘家人叫她“老李家”,父亲叫她“孩的娘”,户口簿上写的是“李史氏”。母亲虽然没文化,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她说话干净利落,形象生动,从不拖泥带水,而且有时很有文采。我小时候她常抱我去戏园子看梆子戏,戏剧人物就进入她的语言。她说某人脸红,就说“脸红得关公似的”;形容某人爱哭,就说“哭得像刘备似的”。我稍大一点,天凉了不肯加衣,她说:“穿上,寸草遮丈风。”那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梳理忻州北路梆子出发,阐释“走西口”的基本概念,并从民国“走西口”活动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北路梆子与走西口两者的关系,以及忻州北路梆子在走西口活动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豫北大平调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流行于豫、冀、鲁、苏、皖五省边缘地区的大平调属板腔体梆戏,它也是河南省民族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差异,形成了“东路平”、“西路平”和“河东平”三个支派。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平调兴衰问替,道路坎坷不平。因此,重梳大平调的发展历史,并针对现状提出未来发展出路,对于传承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家园,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言本文是由几个独立的理论部分所组成的,但有其内在的联系,主要是“冲突说”的原则,贯串于其间;可以说,它是属于“冲突说”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危机说”在戏剧理论中,本无关重要,不过,借此论及偶然性在戏剧中的作用问题,故仍另立一章。作者限于学力,所论必多谬误,切望专家读者,不吝教正!戏剧的基本法则——「冲突说」戏剧理论上的“冲突说”,它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戏剧的主要题材”?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评家布雨纳丹(Brunetiere)接受了黑格尔戏剧理论的暗  相似文献   

20.
魏艳斐 《山东教育科研》2014,(16):F0004-F0004
内乡宛梆即我们说的宛梆,是一种较为稀有的河南地方戏种,属于汉民族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南省并主要分布在河南及其周围大部分地区。早时,人们称它"梆子","南阳梆子",古时候人们称呼南阳为"宛",因此,后来人们渐渐确定了"宛梆"这个名字。宛梆指清代后期从陕西东部剧种秦腔演化而来的一个戏剧品种,它起先独自发展,后来渐渐与当地的小调、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成兼具秦腔意蕴而又不失特色的一种戏曲,从头算起,宛梆的历史至少已百年有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