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树理创作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一种难以逾越的精神追求形式。  相似文献   

2.
90年代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渴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1995-2001)来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企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机制.它由三部分构成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情节的"胜利故事"模式;歌颂基调.赵树理创作模式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拒绝.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以农村为背景创作小说的作家,不仅仅是赵树理一个人,而一个作家一生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以农村为背景,却只有赵树理一个人。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一部农村变革的学记录。赵树理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有不觉悟的老一代农民;有勤奋上进的一代新人;还有农民中蜕化变质的干部形象,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为二十世纪中国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从时代背景、评价介入、创作心态以及读者群的转换四个方面分析了赵树理作品及其研究从喧嚣走向沉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他创作的单一结构模式,并对这种模式受到推崇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认为赵树理是在创制一种政治神话,从而迎合了当局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10.
昔日辉煌的赵树理方向与今日赵树理研究界的相对冷清同样是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评论介入、创作心理及读者群的转换几个方面去分析赵树理的创作“命运”,并在此基础上体验赵树理创作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12.
对于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以往的研究者多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出身等作家自身的因素去探究,,这种视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狭隘单一,作为一个晋味浓厚的作家,他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语言习惯都与晋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试着从赵树理功利性的创作动机,平易通俗的艺术追求,戏剧化的创作模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与晋文化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3.
对身份定位的漠视往往造成批评与言说对象的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文通过考察赵树理对文学的最初选择、创作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及其最终对小说形式的放弃这三个阶段,得出结论:从主体的角度来说,越树理对“作家”这一身份缺乏自我认同感;但从文学创作的客观事实来看.赵树理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这是评价赵树理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不为即成的理论模式填充素材,而是在生活真实中形成主题,他的创作契机来自于创作主体而不是外在的指令。他在晋东南的社会变动里感受思考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以让人爱听易懂的形式表现作家独立的思想。而在赵树理所有的才分中,具有整体意义的是他思想的才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梳理,从“言“与“不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文本,从而肯定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赵树理方向"代表着他的大众化创作的最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为主要接受者的,历年的评论及文学史对赵树理作出的"跟不上时代"的评价实际是没有认清赵树理的立场,他的"反改造"倾向意味着农民拥护革命的原因在于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不是精神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赵树理认为,农民所能承受的"现代"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反而会阻碍农民走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而改变险恶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及作者的工作心态又把赵树理引上了“问题小说”创作之路。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既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风云作家,又造成了赵树理在今日的落寞与沉寂。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赵树理的研究较普遍注重了赵树理现象的文学史宏阔性意义的考察,而对赵树理创作自身的文本意义却相对忽略了,对创作主体的认识也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不少有影响的论著也依然不能说准确把握了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机制。比如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论,就依然是从一般社会学环境决定论出发,忽视了创作主体自觉意识的追求,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自觉认同的心理机制导向作用。再比如有人认为赵树理小说叙述方式的大众化选择的原因就是为了“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却没能深入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