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文章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佤族婚俗为例,分析了在整个婚姻仪礼的过程中,男方家在不同的时期要杀四头猪一头牛的惯习,对佤族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以及这一惯习在佤族家庭和社会网络中都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大马散佤族仍信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所住的干栏式茅草房的建盖过程及房屋的内外部结构中,都充满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新建的干栏式石棉瓦房中,只保留了"鬼门、鬼火塘"等原始宗教的有形痕迹。到了2004年建盖的四墙落地式砖瓦房中,原始宗教的有形痕迹就基本找不到了。这些有形的宗教文化的变化,说明原始宗教对大马散佤族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但有形的部分消失了,并不等于无形的影响也随之消失。从村民对待拆除住房的态度来看,无形的"鬼神"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3.
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犹如村寨的灵魂和一个部落的旗帜,一切重大的祭祀、农耕、军事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其形制特别,佤语称呼鼓腔里的“蜂巢”和木鼓舌为“结”,与称呼女性生殖器同音,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6.
西盟佤族传统民族数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盟地区佤族传统民族数学的构成主要在新厂、马散(莫窝),翁嘎科、力所(阿瓦来)等几个区域.生活在这些区域的西盟佤族的三个支系,传统民族数学还只是处于简单的记数和初级的算术加法、减法运算阶段,对几何知识的公理化推理积累比较少,在建筑、生产工具、服饰、手饰、餐具上所反映的几何知识,主要以对实体的再现为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地理特征、模式及地理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独特的人文表现有规律地分布于各地区,其地理特征由物质、精神、自然三个层次组合形成,是传统建筑文化模式的地区表现,与地理要素有辩证逻辑关系。地理要素复合体内涵发生变化,导致国家、地区、聚落之间或内部建筑文化地理特征产生差异,并以此为支撑形成建筑文化体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模式的形成、演化、扩散主要来自黄河长江流域社区经济基础的嬗变及整合所产生的内力控制与推动,部分来自外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佤族地区一项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农户(家庭)是佤族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的佤山西盟,农户生产行为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西盟佤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应当通过主体牵引、技术牵引、制度牵引、文化牵引对佤族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优化,使佤族农户尽早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民族村寨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经细致的调查,缜密的分析,试图对翁丁村佤族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建立佤族活态文化旅游村是翁丁佤族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佤族儿童人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对佤族9至15岁儿童进行人格研究。结果表明:9—15岁佤族男女儿童具有内向倾向和情绪不稳定倾向;精神质倾向不一致;在回答问题时存在掩饰性。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宁德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多,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因种种原因,传统畲族文化面临礼仪弱化,村落文化缺乏特色,畲族传统技艺处于失传边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畲族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保护,开展抢救性征集工作;以文化为媒,走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路等思路,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传承和保护闽东畲族原生态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佤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学校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只能在家庭及村寨内,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型到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中缅佤族人民群众被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是特定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冲击,制度环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必然迫使佤族传统民族伦理文化在新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异质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差异性的扩大,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实证调查,运用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对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大寨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大寨两个佤族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分层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