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团聚     
以下两篇文章均选自沈虎雏先生回忆父亲沈从文的《团聚》。在儿子文字间,沈从文是父亲与丈夫,同时也是中国特定年代里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所背负的全部怕与罪,俱在他们曾共同经验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沈虎雏一支细腻的笔,描尽切挚之情、沉蕴之文、邃窈之思、远博之见,将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沈老,拉到眼前。特别是后篇,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为"父爱"写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前尘梦影新录》五卷,黄裳先生著,1989年齐鲁书社排印一册,都十数万言。以笔记之体,著录所藏古书珍本580余种。无馆阁板滞之病,而真知灼见,随处皆有。奇书秘本,往往而存。非但治版本之学者可借以启发神智,开阔思路,窥探门径,即从事文史研究者,亦不能不取资于此,可谓传世之作。黄裳先生藏书甚富,“文革”中悉遭抄没。据是书《前记》描述,当时抄没之书摆在“一间长大的房间里”,“满满的一房间”。仅当时所开“二类古书”书单,即有822种,2110册。关于此书的撰写,先生在第四卷末《楝亭诗钞》条后有自记云:“近以病闲,追忆…  相似文献   

3.
容春堂记 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潮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自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相似文献   

4.
先生名闿生,字北江,桐城吴氏。清季有首倡改革学制,为北京大学最早之奠基人;重振方、姚宗风,以古文辞名天下;教泽广被燕冀,北方学者尊为大宗师,皆曰吴先生者,即先生之父也。先生幼承家学,天资英敏,童子时下笔为文有奇气。新城王晋卿先生见之,叹为奇才,曰吾老友挚甫有后矣!桐城文为天下大宗,自方、姚始;方、姚之文,梅伯言承之;曾涤生获交于梅先生,尽得其笔势之美,又益之以汉赋之气体,典丽雄奇,遂远出方、姚、梅三先生之上。挚甫公与廉卿先生同受曾氏之传,有所承,又有所变,同时为保定莲池书院大师。贺松坡先生承曾、张、吴三先生之学,"而矜练生创,不蹈袭前辈蹊径,独树一宗,不为所掩,盖继三先生之后,卓然为一大宗,非余人所能及也。"(先生所著《贺先生文集序》)  相似文献   

5.
团聚     
沈虎雏 《出版参考》2004,(12):24-24
以下两篇文章均选自沈虎雏先生回忆父亲沈从文的《团聚》。在儿子文字间,沈从文是父亲与丈夫,同时也是中国特定年代里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所背负的全部怕与罪,俱在他们曾共同经验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沈虎雏一支细腻的笔,描尽切挚之情、沉蕴之文、邃窈之思、远博之见,将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沈老,拉到眼前,特别是后篇,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为“父爱”写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我们上海新闻记者对于我们的同业和战友政论家羊枣(杨潮)先生之死,感到十分悲痛,十分愤慨!我们特向当局提出严重抗议!我们认为羊枣先生无故被捕,时逾半年,既不公开审讯,复不宣布罪名,囚死狱中,实为当局一贯摧残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之直接结果。此种摧残人民自由之政策,如不迅速明令停止,新闻记者失其保障,民意尽遭窒息,中国新闻事业必将是走上绝路! 我们要求当局撤查羊枣先生在狱遭受虐待情形和致死原因,并严惩非法下令逮捕的祸首。我们要求当局立即平反福建冤狱,释  相似文献   

7.
赵钫,字元方,蒙古族人。世居北京,历职银行界。夙爱古籍,喜收藏,因而与书林王晋卿友谊最厚,故委之代为采集,并相互切磋板本之学,甚得王晋卿臂助。其收藏多宋、金、元、明著名刻本,尤喜收藏明代铜活字印本,主不称意之赝本即散出,因而藏量虽不甚多,但皆精本。藏书室名“无悔斋”。解放后,择其精本,指献给北京图书馆,多是罕传善本。如敦煌出土唐写本《南华真经》,唐写本《老子》,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明弘治间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容斋五笔》,明弘治间铜活字印本《西庵集》,明正德间兰雪堂铜活字印本《白氏文集》,正德间铜活字印本《庄子(?)斋口义》,明嘉靖间锡山安国铜活字印本《吴中水利通志》,明嘉靖间安氏铜活字印本《颜鲁公文集》、《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残本、《栾城集》,明隆庆间活字印本《凤洲笔记》,五云溪馆铜活字印本《玉台新咏》等皆为活字印本中之精华,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东台市向阳路兰香巷9号,是我国著名爱国新闻学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拓荒者戈公振先生的诞生地。在戈公振先生诞生100周年前夕,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位新闻界巨星的故居。小巷深处,四间瓦屋,一方天井。没有松竹花卉,显得幽静而简朴,戈公振先生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1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台高等学堂后,考取了南通师范,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辍学失业。后来,他从黄海之  相似文献   

9.
刘采隼 《图书馆》2004,(1):94-95
《书目答问》出版百年之后 ,刘德刚先生对原书有错者订之 ,漏落者补之 ,名为《书目答问订补》。对全书所举要目逐部对原本 ,校正异同 ,于书目后增加按语 ,说明书之要旨及得失 ,力求真确 ,不蹈虚妄 ,实事求是。是先生毕生精力之作。  相似文献   

10.
柯愈春先生用三十年时间撰写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清代近两万作者的四万余种诗文别集,各撰提要,考其生平事迹,述其版本源流,各书大都经过目验,信而有征,堪称目录学上一部杰作。柯先生经见清人别集之富,近百年间.未之前闻,其用功之勤劬,亦远非常人可以想见者: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学界普遍欢迎,是从事清代文史及目录版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笔者从事《四库存目标注》有年,  相似文献   

11.
文献学家郑伟章先生曾著文,阐发蔡元培与徐友兰及铸学斋的关系,纠正了长期以来误以为蔡元培在徐友兰长兄徐树兰古越藏书楼校书一说。但在提及徐友兰之子徐维则时,郑说:"民国间采写的《绍兴县志资料》无传,其生平  相似文献   

12.
在清高宗组织编修《四库全书》的影响下,中国私家藏书在乾嘉时期发展到了极盛阶段,而其代表人物则是江苏吴县的黄丕烈。如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指出:“乾嘉以来藏书家,当以先生为一大宗。”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亦称:“乾嘉间之藏书史,可谓百宋一廛之时代。”今将其藏书特色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3.
被黄炎培先生称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的著名报人俞颂华,离开我们已经整整61年了.回溯俞颂华先生不平凡的报人生涯,不禁令后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4.
文化老照片     
叶至善 《出版史料》2004,(4):F002-F002
父亲列名发起文学研究会,作文支持《小说月报》之革新,都由郑振铎先生通讯接头。1921年3月,父亲始访沈雁冰于其上海鸿兴坊寓所,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思路之精密与知识之广博,又得见其弟沈泽民先生,亦一强毅英挺之青年。闻说郑振铎先生亦已莅沪,乃相约于次日游半淞园,商量创刊《文学旬刊》,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并摄影留念。父亲站于右边,沈雁冰席地而坐于其前,郑振铎坐于中间, 旁一少年即沈泽民。  相似文献   

15.
提起文人的"骨气",远的就不追溯了,近代的鲁迅先生可谓是位令国人闻之起敬的楷模.先生在当时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能够"亮剑"以笔代枪屡屡向黑暗投出"匕首",可谓是难能可贵,其文人的"骨气"也为人传颂不已.  相似文献   

16.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詹大悲君字质存,湖北旧黄州府属蕲春县人也。世居距县治东北二百里之何家冲,至君祖父斗峰公以身为继出,而性质直,见恶于诸兄;君父竹亭先生谨饬自好,为邑附生;父子守正不回,不能安居于故宅,逐迁居毛家垄。君生而貌寝,声音发肤异常儿,何家冲人谓君为怪物;以此不甚为家人所喜。祖父独钟爱之,曰:“安知形声异常儿者,成就之不异常儿耶!”君未四岁,夏日傍晚未归;家人四出觅君。祖母获之宅后半里许田垄中,问其所事,曰:“吾欲得一蛇以为戏。”至七岁,祖父命竹亭先生授之读。竹亭先生曰:“此子只合持十二斤锄掘荒地,何用读为!”祖父亲携至塾,竹亭先生乃授以三字经,教“性本善”之性字后,君即指“性相近”“性乃迁”两性字曰: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且著述等身。先生是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其报刊思想之丰富,报刊实践之广泛,论述之深刻,影响之深远,几乎无人出其右。本文论述了梁先生报刊思想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其报刊思想内容和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温。  相似文献   

19.
胡学彦 《出版史料》2011,(1):110-111
晚清偏处浙南一隅之瑞安,有孙家父子异军突起。平阳宋恕尝说:"自楼船下益,青盖入洛,武烈支裔,尽多留江表……其居吾州者,明以前未有闻。至皇代,始有著《礼记集解》之敬轩先生(孙希旦)及表章永嘉先哲遗书之逊学先生(孙衣言)、止庵先生(孙锵鸣)兄弟。  相似文献   

20.
著名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读书生活出版社创办人之一李公朴(1900~1946年)先生的这篇文章,大致写于他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前一个月的1946年6月间,是最近在胡愈之先生保存的信件中发现的。承胡愈老亲属胡序威先生提供,谨致谢意。胡序威写了《关于李公朴先生(怀念韬奋和愈之〉一文的说明》,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