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文艺特征问题,也有两派不同意见:一是形象论,一是情感论。这两种意见是与文艺本质的两种不同理解相联系的:再现派强调文艺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派则强调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之间还有论争。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理论专著《什么是艺术?》里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而且还强调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赋这一文体的源流,行家们历来争论很激烈,至今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是出自《诗经》“六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班固曾在其《两都赋序》中写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意思比较含糊,所以歧解者不少。如唐人李善在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3.
《体性》篇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所谓“八体”就是指八种风格,“八体说”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风格类型说。现在的问题是,刘勰本人对这八体是不是寓有褒贬之情、轻重之意呢?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对此认识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勰对其中的新奇和轻靡两体略有贬辞。还有的同志则认为他赞成典雅、精约、壮丽而不大附和繁缛、新奇、轻靡等。那么,刘勰对“八体”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真理的定义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二是现行高等院校哲学教学大纲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指正确地反映在人的意识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三是还有的同志认为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以下简称两种含义说)我们赞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文艺界联系我国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对西方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及其文学,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另一种认为我国文学如果“深中现代派的流毒”,“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将走入一条死胡同”;第三种意见是:“在标榜创新上,现代主义的艺术要求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恐怕难以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显然,无论哪种意见,不仅直接关系列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导向问题。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觉得首先对现代  相似文献   

7.
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两半合起来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才能说明文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反映(再现)和创造(表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文艺的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的,而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进行的。这样,文学艺术必然包涵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必然包涵客观事理和主观感情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艺究竞是什么?这似乎是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或者说是个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近两年来,这个问题又被人重新提了出来,而且引起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至今也未结束。问题的提出,是针对着长期以来流行的“反映”说而来的。文艺是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说。文艺是不是社会生活的审美的反映?随着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变化,有些人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疑问,认为“反映”说不能解释全部的文艺现象,至少不能解释正在出现的新的文艺现象,因此不能阐明文艺的本质特征。有人认为,“反映”说是一种过了时的传统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0.
《论语》曰:“允执其中”,“叩其两端”.《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两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集思广益,全面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并加以统一,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调和矛盾,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中庸之道尽管有折中的成分,但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在调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上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12.
新闻、言论和副刊是报纸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校报也不例外。位居末版的文艺副刊却有看新闻版所没有的功能,起着新闻版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校报文艺副刊同社会报纸的文艺副刊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正确认识和把握校报文艺副刊的特点,有助于校报文艺副刊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特点。 一、以文艺形式反映多采的校园生活 以文艺形式反映校园生活是校报文艺副刊区别于社会报纸副刊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报纸的副刊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14.
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面子”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面子”是一种中国人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换资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面子”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六礼”的问题。“六礼”是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规定的六种仪式,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六种仪式详细规定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仪》两部书中。后来,很多礼教经典和史书作了解释和演义,历代(至迟在唐代)的“户婚律”都以“六礼”为基本内容,勘定婚姻条文。因而“六礼”遂成为一种统一的、流行于上层和民间的婚姻仪式,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如在清末,陕西的很多地方,婚姻嫁娶都还基本上按照“六礼”的形式在进行。①“六礼”以它顽强的“遗俗”之力,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关于日本作家德永直的儿童文学作品《马》的中心思想,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文记叙雨夜送货的事,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事业的悲惨遭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本文通过记述“我”小时侯与弟弟赶马车的事,反映出马是有感情的忠实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在叛徒江青勾结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合伙抛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个反革命命题之下,在“四人帮”炮制的反动文艺理论体系之中,有一条赫赫有名的理论,其文曰:“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或曰:“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它是从一九六四年叛徒江青提出的“塑造正面英雄人物是一切文学  相似文献   

18.
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是什么?真正从内涵上、本质上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前期思想的钥匙。一姚文元明目张胆地在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上打了三个闷棍:其一曰,尼采主义者;其二曰,社会进化论者;其三曰,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者。他污蔑鲁迅前期“非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创作方法作为一种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原则,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解决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自古以来,一些有成就的作家,都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肯定了文艺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