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交互平台受到大量网民的追捧。但是,由于微时代背景下话语传播权的弥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变迁,主要表现在制度性话语权虚拟化、知识性话语权多元化和个体性话语权倾向受教育者等三大方面。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理念"落后、"微平台"缺失和"微内容"僵化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为此,高校可从树立平等话语权的"微理念"入手,通过构建多元对话的"微平台",注重人文关怀并加以心理疏导的"微表达",以此来重塑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由微博和微信定义的微时代重构了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发生的境域。微时代下师生本真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非同质化的"微"教育,合手段与合目的时代要求,导引出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历史必然性。为把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进驻微博和微信,改变"失语"状态,生产"微语";实现"微言"与"大义"的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尾"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达到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最高级,实现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微时代的概念和影响切入,利用一线教学的实践感受,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微时代的发展契机,整合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微博、微信等)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出发,使得微时代成为助力学生发展形成德育教育合力的有效手段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论》2008,(2):59-63
影像时代的高校德育,具有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技术的感官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方式的内化性等特征。影像传播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人格培养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等德育功效。高校德育影像化展开的主要途径是开展过程教育,注重认知实践,建立互动机制,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6.
高校德育只有将权力理论话语形式转变为对话-讨论话语形式,才能在新形势下发挥德育的统帅地位。本就德育话语模式的转型,结合教学实际,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与微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文化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要通过转变传统德育方式、丰富德育内容以及引导学生的文明健康上网和完善微文化监督管理机制等措施来促进高校德育与微文化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8.
因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转型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要保持德育科学性、先进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必须转变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苦练内功,增强“两课”的实效性;加强人文教育,夯实德育基础;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9.
当前语文课程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实践重心正从理念解读与体系构建转向课程实践层面的内化与落实。关于语文课程文化的当代研究也应该作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即逐渐从理论构建式研究转向实践关照式研究、从本质与意蕴研究转向关系与特质研究、从“他我客观”式研究转向“自我体验”式研究、从历史遗忘式研究转向历史追问式研究,从而有效推进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微思想"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为物质基础,以"微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短小精炼为运行特征的"微时代"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已经过渡到信息化时代。教育从思想到内容,从传播技术到教学模式,从教育制度到办学形式等正处于"微变"之中。教育的"微变"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层面。微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度介入是教育"微变"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媒体(手段)成为教学系统中"微变"最为明显也是最积极、最快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校德育开放性工作新格局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高校德育应该构建开放性的德育工作新格局。高校德育只有积极树立开放观念、主动拓展德育内容、切实采取有效形式、认真建立运行机制,构建开放性的工作新路局,才能适应开放性的教育和开放性的社会,实现育人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活动中处于首要地位,但在新形势下,却受到许多条件,观念的约束和限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推进德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其有效性,章从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程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探索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推动德育工作科学化,促进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是一个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网络在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高校当务之急是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鉴别是非的能力,以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我国计划经济务件下的道德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我们思考道德教育模式转化和重新构建的问题。但我们在思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时,必须从深层次探究和分析道德教育模式转变和重构的主要依据。重构道德教育模式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本身。  相似文献   

16.
有别于传统德育的高校网络德育在新时期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大学生上网的特殊性,实现角色转换,突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已经被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但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杜威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曾深入进行过探讨,主张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笔者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主要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阐释,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9.
林琳 《科教导刊》2021,(1):16-17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时期,美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开设文学类课程的形式,教授大学生相关知识,赏析文学作品,对生动的美的形象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方兴未艾,它正在开启并推动着人类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其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大数据现象其实是科技革命转向的结果,如何充分挖掘科技革命带来的各种衍生价值与潜在价值、实现突变式创新,既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要应对大数据的挑战,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必须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建立全新而有效的创新模式,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及确立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原则,更新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