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足见,朗读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2.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4.
余启明 《现代语文》2005,(10):45-46
一、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可能性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语言就是和音乐同出一源的产物,区别的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目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共同协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古代语文教学是以诵读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朱自清先生历来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一、诵读的内涵和任务黎锦熙先生曾说:“现在教育成绩最坏的是国文,第一在忽视诵读技术……现在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林巧莹 《语文天地》2012,(24):27-28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培养语感,促进语言技能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是言语经验,是个体在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早在汉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知语言的很关键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好读的功夫.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13.
薛剑峰 《现代语文》2005,(5):104-105
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前人的学习经验,今天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须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加强对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学习与记忆,以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科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说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手段。但诵读教学不能随意为之,应该是科学的、有层次的。本文将结合一系列实例探讨诵读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戚劲松 《考试周刊》2008,(47):23-24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唐·韩愈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宋·朱熹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诵读自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走的正是一条阅读、品味、领悟、熟记的路子,只不过还不很自觉,不很完善。这一方法魏建功、黎  相似文献   

16.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08,(30):14-15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在理论上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语言和文字".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所教所学的却是"话语和文章".从其动态过程来看,所谓"说、听、写、读",指的也绝不是说、听、写、读语言学中的"语言和文字",而是言语交际学中的"话语和文章".……  相似文献   

17.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是我国近现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读文法。在理论上,此读文法一方面传承了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另一方面它从古代音律之道和曾国藩的作文之道中推出读文的"阴阳刚柔"学说。在实践中,唐文治将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三十遍读文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对唐文治读文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溯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挖掘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法在文章情感表达和读者认知深化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终生受用不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继承与发扬诵读教学的优秀传统,通过朗读,诵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的学习重在诵读,千里之行,始于"阅读"。可见诵读的重要性。纵观近年来的"语文热"以及高考有加大语文分值的趋向性,所以语文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学习语文呢?这里,我想说一下关于语文的诵读,它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方面,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经验方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诵读,养成"诵读学习"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