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二、教学方法从论据反推论点三、教学步骤1 .查工具书 ,给“预习提示”中要求读准的 9个汉字注音 ;理解“预习提示”中要求理解的 9个词语的意思。布置散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2 .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1 )知识链接 :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 ,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 ;在第四册中 ,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 ,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 ,历史悠久”的特征。在《…  相似文献   

2.
悦读赏析注意画线的句子,是这几个句子支撑了文章的骨架。作者先用简洁的例子引出"眼睛也会‘失职’"这一事实,然后用"何止"一转,进一步举出正反事例论  相似文献   

3.
一、事例宜多不宜少先秦诸子们早就意识到事实胜于雄辩的真理,百家争鸣,纵横捭阖,或引经据典,或譬喻说理,开事例论证的滥觞,也奠定了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三项标准的基础。论证充分,表现在例证方面就意味着必须多选用一些合适的事例。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在一篇议论文中须选用三个例子,还要做到两正一反。这种要求虽不免死板之嫌,但不可否认,它在引导学生重视选用事例材料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事例宜高度概括不宜拖沓冗长议论文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事例,宜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很…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友谊》重、难点教学片断河南党若萍1.抓住重点句段。作者通过哪几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他们友谊的伟大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中心的重点句段。生活上的帮助②—③第二意义段事业上的合作⑤—⑦第三意义段2.分析写作目的。轻声读②—③第二意义段,这一段...  相似文献   

5.
例证法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要求所选例子典型、恰当,能充分证明论点。《论“作伪”》作者在文章的第四段论述中国古代的“作伪”现象。但作者所举例子与“作伪”这一论点存在一定脱节,因此这个例子不太符合例证法“事例要有典型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本文中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高度的讴歌。本文的特点有: 一是事例典型,论据充分。作者分别从五个角度选取与地震相关的典型事例:掩埋20天的矿工、敬礼娃娃、救援官兵、谭千秋、捐献者等。这些事例既代表了地震中展现“伟大生命、美好人性”的众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又是典型地凸现了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作者论述了失败与成功的关系,谈到要勇于关闭失败的沉重之门,才能打开成功之门。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论证了在当今社会竞争中,首先要正视现实,其次要正视自己,才能找到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之路。作者用了三个例子,颇具典型性,第一个例子说的是章鱼自己囚禁自己,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第二个例子说的是鳄鱼捕食的故事,鳄鱼受挫折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最后活活饿死;第三个例子说的是大文豪巴尔扎克奋力自救的故事。三个故事都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碰到困难后不要沉沦、不要气馁,而要奋然…  相似文献   

8.
那时花开     
李阳海 《学语文》2005,(3):18-18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作者引述文题中的材料,并举出一个事例来,这样立论就有了针对性和现实感。接下来是一个过渡段,由现实过渡到从前。作者列举了中外许多名人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化解痛苦的例子,有事例,有分析,令人信服。尤其是文末的那几个自然段组成段落的排比,气势磅礴,一贯而下,大气不凡。最后值得提及的是结尾段,几句富有哲理而简短的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给人警示,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段师: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的呢?请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件,亲眼见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本文语言朴实,用生活中的小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显现出周总理形象的高大。【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学习他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3.领悟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加一篇默涵的《说“小”》。本文从三个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号召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利用比喻论证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作者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小”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说明道理“大”是由“小”来构成的。接着作者又从正面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一切伟大的成  相似文献   

12.
[总体阅读思考] 导读这篇文章可提出这样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一、本文开首为什么先从一部题名《雪朝》的诗集写起?这部诗集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据此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段文章主要想说明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并加以阐明的? 二、文章第二段是叙写作者与朱先生的初遇及其交往的,试说明:作者与朱先生是何时何地初遇的?初次交往朱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与后文所写内容有何关联? 三、第四自然段是写朱先生待人的“公平,没有偏见”的。文章用了哪些事例来写这一点?哪是概括事例?哪是具体事例?这样结合来写,对表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要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好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选择几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热情赞颂了任弼时同志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叙事先总述,后分述,由概括到具体,各段以概括句起首,观点明确,事例具体,眉目清晰,文字朴实。因而,很适宜初中学生阅读模仿学习。从中不仅可以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教育,而且可以学到  相似文献   

14.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事实就是例子。一篇议论文有准确、真实、典型、新颖的事例佐证,不仅显得有理有据,而且更增添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如果视野狭窄、思路闭塞,选用事例常常会落入俗套、缺乏新鲜感,这就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那么,新鲜的材料从何而来呢?本文就着重谈谈这个问题。新鲜的事例,一是指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例子;二是指常人不熟知的事例。获取这些新鲜事例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  相似文献   

16.
<正>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要说作为教师对这三样也很是头疼,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费劲费力讲如何写,可是学生到了实践的时候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好不容易写出了一篇文章,却又是事例陈旧。在一次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我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例子归纳起来不超过十个,大部分学生选取了爱迪生研究灯泡和居里夫人研究镭的故事。这种论据贫乏的情况可能是大多数语文教师遇到过的情况。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难道他们只有这少数的事例  相似文献   

17.
[教例简述]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9期朱家林的文章)。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苏叔阳以传情的笔触,叙述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勾勒出一个积极乐观、顽强执著、热爱生活的残疾教师的形象。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材料平淡,缺少新意,缺乏真情实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则必须教会学生选材,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材。下面以(老师笑了)为题,谈谈怎样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首先,分析范文,引导学生选择给自己印象较深的事例或自己被深深感动的事情。要使作文感动他人,作文的材料必须首先感动作者自己。成功的作文无不如此。如魏巍同志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三个不同角度选用了三个典型而感人的事例。其中,事例(l)松骨峰战斗,最能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气概;事例(2)战士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  相似文献   

20.
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初学写作议论文的人,常常忽视论证这个环节,误认为观点加例子便是议论文的成文。所以常出现材料堆砌,事例游离,明理不透,说服力不强等现象。我以为,不解论证的真义,不会论证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一篇好的议论文章,不仅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和真实可靠,典型而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有好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