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把鲁迅和尼采这两位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放在一块儿比较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由于一向疏于介绍尼采学说的缘故,鲁迅与尼采之谜尚未揭开。我想,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进一步讨论:(一)鲁迅早年为什么“醉心于尼采”?(二)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中期从尼采学说中择取了什么?(三)鲁迅后期是不是“彻底否定”了尼采?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东京学界正“磅礴着”尼采学说。据周作人回忆,鲁迅那时很喜欢读尼采,“《扎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一册常在案头”。鲁迅被尼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尊敬,同时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爱和尊敬,他为中日两国人民战斗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在日本教师和青年学生当中有很深远的影响。有的大学教授愿毕生以鲁迅为师表,“学习鲁迅,宣传鲁迅,让鲁迅的精神在日本生根开花。”有的青年学生立志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那种  相似文献   

4.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期提出的关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论述鲁迅思想发展的文章中,还很少有人作深入的探讨,至十年内乱期间,更是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会贬低鲁迅的思想似的。打倒“四人帮”后,学术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情况已有所改变。近年来,对此问题更掀起了研讨的热潮,作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尽管见解仍有分歧,但通过互相启发,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曾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经常和他讨论: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最理想的人性”,也可以说是鲁迅所企求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又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  相似文献   

6.
青年鲁迅在日本度过8年,形成对日本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窃火”者的姿态,介绍日本进步文艺,号召国人向日本人学习.从1920年代后期起,鲁迅逐步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后又鉴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其“日本视域”明显转换,他不仅旗帜鲜明地对日本“支那通”及“转向”文人提出批评,而且对日本的武力入侵表示坚决反对,借鉴日本和反抗日本两种取向明显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二月,日本“平凡社”出版了《鲁迅在仙台的纪录》,由“鲁迅在仙台的纪录调查会”编写。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它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一这本书的出版,为鲁迅研究工作吹来了一股新风。它是集体劳动的成绩。这个调查会有一四二名会员,主持日常工作和从事集体讨论执笔的事  相似文献   

9.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当然是经典性的科学论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应该说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逐步深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试略加论述。“立人”——鲁迅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初期,就经常考虑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经常考虑这三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大概是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促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故他的目光多投向俄国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不太重视。而在东方国家中,鲁迅最为注重的是日本文学。他早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时,就曾与日本文学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他创作白话小说,曾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过营养。20年代,他还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世纪初,鲁迅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与日本文学的接触。这个时期鲁迅对日本翻译的欧洲文学颇感兴趣,对日本文学则接触不多。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惟夏目  相似文献   

13.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是浙江省著名重点中学,该校“鲁迅”文学社成立于1994年10月,现在社员372人。是全省较早建立的学生社团。文学社以“传承古越文明,弘扬鲁迅精神,建设校园文化”为活动宗旨,立足“求实树人”,开展考察、采风、阅读、写作、讲座、讨论等各种文学活动。社员已累计在《中国校园文学》等数十家刊  相似文献   

14.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15.
一、辛亥革命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于1902年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了官费日本留学生,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东渡到日本求学.这期间的东京,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一批民族精英,都曾先后汇集在这里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鲁迅到日本后,感受到一种在中国黑暗大地上未曾感到的热烈的革命气息,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他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结识了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都要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依据。毛主席给了鲁迅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又说:“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毛主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呢?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奠基者和开拓者,是驰誉世界文坛的两位文学巨匠,也是为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共同奋斗的一对亲密战友。可以说,鲁迅与茅盾之间既是“主帅”与“大将”的关系,又是一对足为世人尤其是文学家楷模的忘年交。将鲁迅与茅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鲁迅与茅盾在一九三六年的文学活动和战斗友谊作一些探讨,以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