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3.
在中世纪的东方游记中没有任何一本游记的影响能和《马可波罗游记》相媲美,《马可波罗游记》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它在中世纪牵动了那么多西方人的心?我们必须将其放在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 同时,在今天我们讨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时,也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文化所产生的长远和持久的影响,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人的东方观所产生的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越加频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际舞台,但西方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导致西风东渐,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以及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众群体不断缩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面临着不小的现实挑战.为此...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天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印度文化的传入;如果不算唐朝传入的景教和在元朝曾发生过一定影响的也里可温教,因为这两次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了.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应该说是自十六世纪末、特别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两次重大外来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①上述两次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每一次都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传到中国,使中国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特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西方女性的身体意象也会对中国现代女性的身体意象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使现代中国女性的身体意象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10.
陈伟一 《职业圈》2008,(8):64-65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源于西方法学,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适用过程中,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隐性的矛盾或冲突。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文化学刊》2011,(5):157-161
“伊藤虎丸继承和延续了竹内好的“文化的观点”,但不像竹内好那样侧重于对文化自律性与主体性复杂关系的思考,而更注重从近代化的根柢里发掘文化的意义。把文化看作是一种本源性的精神的东西。揭示中日在近代化进程中对于西方文化不同认识与理解,并且从鲁迅那里看到了关于西方文化根柢的一种对应性的存在,即鲁迅对欧洲“近代”“根柢在人”的独特而深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源于西方法学,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适用过程中,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隐性的矛盾或冲突.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竹文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  相似文献   

16.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的深入、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对外推介和传播中一直以西方人的视角为主,国际化的语言编码中常常忽视本土文化,这种"单方向"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境构建。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语境和话语的"互动共变"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文化自觉与"国际化编码"的相互关系,以李安电影片名的英译为个案,提出中国文化在"国际化编码"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对本族文化加深了解和思考,也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  相似文献   

19.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