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一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第一次到内蒙草原的见闻及其受到的热情款待。文章第一自然段是景物描写。从描写景的详略简复看,这段景物描写属于详细描写型;从取景角度看,它又属于动静交织类。作者为什么要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又为什么选用动静交织的取景角度呢?细读全文,作者之所以要详细描绘景物的目的有三: 一、展示环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接着分别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显然,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为后面发生的四个场面的盛况,展示了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既为盛况增添了诗情,又为盛况增加了画意。 二、烘托气氛。作者在开篇着力于景物描写,一方面向读者说明了草原是辽阔美丽的,更重要的是为下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小说中的平桥村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童真可爱的农家小伙伴,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无不展现出作者童年故乡的景物美、人情美,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虽然小说写作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且篇幅长,但同学们读起来却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我想一是写大家熟悉的童年生活,因为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感情上与它拉近了距离;二是被小说中那群农家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好的形象所吸引;三是更得益于作者用精彩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平桥村美丽的画卷。难怪读后令人思绪…  相似文献   

3.
刘鹗小说《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种描写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作者深刻而精细地观察,是成功描写的基础;用"个性化"语言描述景物的过程中,又处处着意绘画美。这就使刘鹗笔下的景物描写坚实独到,又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4.
一、注意周围景物的搭配描写。任何景物,都有一个环境。有时候,被描写景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与周围的景物有关。如济南的冬天之所以美、之所以暖,这与济南周围秀美的小山和秀美的河水有关。如果没有周围秀美的山和水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不会那么美的。有时候,被描写的景物虽然也美,但加上周围景物的描写,会更美。如《天山景物记》中,作者在描写“迷人的夏季牧场”时,还描写了牧场周围“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就使得“迷人的夏季牧场”更加迷人,更加美得充实、美得完整。二、注意局部与整体的搭配描写。有时候,单就一个局部来说,可能是美的,甚至美得很,但如果把它与整体联系起来进行搭配描写,或许更美。譬如,《天山景物记》中,作者在描写草原上肥壮的牛羊时,写道:“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注重了它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批判思想,忽视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把它简单的当作环境描写去理解赏析。认为《故乡》中着墨不多的四段景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是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中国文人传统审美思想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一文,作者用恳切优美的语言,将自己过去十五年生活中的那些最复杂最难言的感受和自己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传达给了读者。文中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但它又不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作者写作的重点不是地坛中的景物描写,而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但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生活的意义的感受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古园博大精深、荒凉而又充满生机的历史和现状感悟的过程,所以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就不能不重视文中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茅盾的《春蚕》为例,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春蚕》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泼墨如水,乍看似有头重脚轻之感,实则是作者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画家作画,必须有一个立足点,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才能恰当的表现描绘的对象,产生最好的芝术效果,是很有讲究的。写文章,用语言文学描绘事物也是一样,也必须对立足点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石潭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迁谪永州时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文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刻画了其凄清的境界,又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作为一篇流传千年的山水游记,本文在景物描写上也是独树一帜、颇具匠心的。在描写技法上,作者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田野,江河湖海,雨雪风霜,是孩子们熟悉的自然环境。城市村庄,高楼大厦,街道桥梁,家庭房舍,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不论写人还是叙事,都离不开对这两种环境的描写。这种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景物描写,也可以称作环境描写。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有些课文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如《海上日出》、《繁星》、《松坊溪的冬天》等。有些课文则在写人叙事中进行片断景物描写。这样的课文非常多,带有普遍性。如《小英雄雨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等等。怎样读懂这一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呢?这需要从景物  相似文献   

10.
散文《石湖》是郑振铎晚年创作的一个名篇,它发表于一九五八年一月四日《人民日报》上,被收集在《一九五八散文特写选》内。这篇短短的回忆散文,也许是作者留给我们最后的一批珍贵的文字。因为那年十月十七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和苏联访问途中,由于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相似文献   

11.
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甬。《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一开头就用不少的笔墨写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如今已是一片宁静、美丽的景象,写到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煦的阳光以及孩子们的嬉闹。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集中营中各种惨不忍睹的事实以及令人发指的刑具,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的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景物描写与后文的介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读者的内心是一种极大  相似文献   

12.
景物描写是初中生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物描写的章法和技巧是有章可循的。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景物描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渲染式铺陈、并列式铺陈、词章式铺陈、递进式铺陈等景物描写方法都有详细体现。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认真品味,积极实践,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景物描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作者或叙述者直接描写景物,另一种是从作品里的某个人物的观察中写出景物。前一种情况,由于作者(或叙述者)是全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观察点比较灵活,既可以从俯视角度,鸟瞰全景;也可以平视、仰视,从不同角度写出景物的各个细部。后一种情况,由于观察者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他们的视角和视界(目力  相似文献   

14.
《大海的歌》一课,通过描写祖国海港欣欣向荣的景象。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成就。课文写了三景,景景别致,景景寓情。一景写码头。对码头景物的描写,一方面交待了时间、地点和背景;另一方面,作者恰当地运用“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朝阳”等词语,巧妙地把码头的蓝天、大海、东方连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画面,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愉悦之情。  相似文献   

15.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极具时代特色的著名短篇小说,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在小说中融进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文字,并使之自然融合,这就使得小说更显沉重,更为深刻,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一、自然环境的描写:无声的控诉更显深沉首先是开篇:营造沉闷压抑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奠基。祥林嫂的一生是屈辱的一生,她是千百年中国妇女的代表,令人唏嘘,让人慨叹,祥林嫂的一生又是悲惨的一生,是那么的无助,值得同情。  相似文献   

16.
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岳阳楼的重修经过,描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变化万千的景象,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的中心思想,写出了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和宏大的胸襟。全篇文章内容丰富,波澜起伏,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吴统 《文学教育(上)》2013,(23):136-137
在《呐喊》《彷徨》中,色彩感是十分强烈的,这也是鲁迅小说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就从色彩词的角度切入,分析它在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二是自然景物是色彩描写,能够服务于人物的心理情绪。三是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能够表达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普通劳动者》中景物描写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文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细细品味,作用有三。 1.点明时代背景小说第4段描写了工地劳动的场景:“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联在一起,一条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作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大坝工地上你追我  相似文献   

19.
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游记 ,都离不开景物描写。成功的景物描写起到烘托环境 ,渲染气氛 ,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既然好的景物描写有这么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学会观察。第一 ,调动人体一切可以用来观察的器官 ,眼、耳、鼻、舌、体 ,耳闻目睹、鼻嗅舌尝、亲身体验。第二 ,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 ,也可按时间顺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描写百草园 ,可由春天观察到冬天。春天的百草园景物多姿多彩 ,冬天的百草园捕鸟神奇、有趣 ,这里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春》中描绘…  相似文献   

20.
漆朝晖 《学语文》2003,(1):15-15
《冬天之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最大成功之处可以说是景物描写。作者从“心境”入手,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为依托,打造出温馨可人,安祥静谧的氛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