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和交叉.所谓中国管理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融会贯通,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于一体,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性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代码,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哲学管理突出的特征.现代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应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应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应是艺术的,她既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融合,管理者既需要有领导力,更需要具备管理智慧、文化底蕴及人格魅力.百年基业成就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和交叉。所谓中国管理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融会贯通,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于一体,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性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代码,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哲学管理突出的特征。现代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应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应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应是艺术的,她既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融合,管理者既需要有领导力,更需要具备管理智慧、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跨文化审美为研究视角,浅析东西方哲学对美的阐释并重点分析《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哲学所蕴含的美。将西方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等理论与道家哲学理论作比较,发掘并探析《道德经》和西方哲学中关于美的概念的文化共性。为今后《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中外文化对话提供借鉴意义,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忠超  陈越涛 《新闻前哨》2011,(12):102-104
一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为根本的依据是本国的文化特征。企业管理强国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优势也都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任何外来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引进时都必须经过本国文化的改良,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因此,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与中国文化相符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人本管理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根本的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西方现代管理文化,在人本管理思想上,具有趋同倾向。文章从人本管理思想所蕴藏的中西管理文化的深厚内涵,论述了人本管理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指出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受到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影响、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图书馆,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工作性质,适合用人本管理思想去组织、去协调。  相似文献   

6.
市场营销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管理学理论发端在西方,其成长与成熟也在西方,这些管理思想也都是由西方的文化、经济、法律等因素派生出来的,直接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都有明显差异的中国市场,不仅效果有限,而且还会有文化方面的抵触。  相似文献   

7.
金倩 《大观周刊》2011,(33):17-18
《京华烟云》是一部借助英语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著。在小说中,作者将中国京剧腔调中老北京式的“大碗茶”、“四合院”搬到了西方的各个角落,并为其融入了西方钢琴曲中的“咖啡厅”与“哥特式建筑”,以此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哲学甚至是人性。所以,在写作时,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做了翻译所必须的转换,而在将其重新译为汉语时对这些转换要做相应的还原。本文通过张振玉的汉译本并结合白靖宇的《文化与翻译》对《京华烟云》中“文化还原”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09-210
中国的传媒文化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文化管理的精髓,同时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传媒文化的扎实基础。中国的传媒文化管理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而要想实现传媒文化的卓越、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的文化的体现,对于传媒文化来讲,外在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重传媒人物的外在形象,并借此来增强传媒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责任。并且还要注重传媒人对其职业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以此来体现内在的重要性。本文就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目标,意味着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以及可能的政策制定和变动.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有两个方面的特殊国情需要加以考量:一方面是中国正处在转型社会的过程之中,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另一方面是自全球视野观察下中国所面临的与西方国家间的思想较量将长期存在.正是基于这两个要素,本文尝试提出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国内目标和国际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读了海外学者傅伟勋教授所著《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一书,从中看到作者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何迎接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向现代化转化、如何弘扬与重建而提供的系统见解,深感受益良多。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历来或缺乏批判精神,或有批判精神而又缺乏细密的知性探求所应有的澄清论  相似文献   

11.
外国的文化,尤其西方的文化,对我国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而我们翻译他们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的作品,以飨国人。从而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想豁达,以知天外之天,使我们的思想文化更加健全。 然而,“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对我们的历史、哲学、宗教等等文化内涵又是怎样了解的呢?我们这本《国际汉学漫步》可对此做出一些回答。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大观周刊》2012,(25):19-19
近年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交叉于哲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关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管理哲学的研究论文也逐新增多。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人是天的副本,天所具有的,人也应该具有,同时本文论证了董仲舒制度思想的合理性,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必须做到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推广应用ERP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即将加入WTO,企业面临全球化市场竞争,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ERP发展战略,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根本改革,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行业务流程重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发展ERP服务业和供应链管理,实现ERP与电子商务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史学科无论在通史、断代史,还是在专题研究、人物评传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破性进展。然而还缺少从哲学高度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全面地理论总结的专著。有感于此,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张瑞璠教授,率领他的七位博士弟子对这一前沿课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研究,终于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宇的学术巨著《中国教育哲学史》(四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中国教育哲学史》最大的特色是写出了中国教风学风和中国气派,避免套用西方教育哲学的概念范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义龙 《大观周刊》2010,(37):78-78
管理创新,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相应改进和调整。多年来,管理薄弱一直是圉有企业竞争力低下、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资助法国哲学社会出版社在巴黎翻译出版葡萄牙语图书,这是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实施的对外文化资助工程的滥觞,也是新中国出版界与西方文化界的第一次全面合作,其经验、教训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合作摩擦,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国安 《大观周刊》2012,(39):76-76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凸显的今天,如何把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以物质为基础 ,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随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作为意识形态的狭义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反过来又会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企业文化就是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为本企业职工所普遍认可的精神意识和制度规范的总和。精神意识包括职工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经营哲学等。制度规范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管理方式等。 (见《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更新教程》(下 )第227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的电视业正在…  相似文献   

20.
毕来德先生在一封私函中,谈及我在本栏目上期的"主持人语"中对他的思想立场的介绍("欧洲的地方性被表述为一种普适性"等语)不甚符合其在《驳于连》中所欲表达的观点。我承认自己对毕来德先生的立场有臆测的成分,也在此向他表示歉意。不过主要还是因为《驳于连》在批评于连将传统中国描述为一个全然不同于西方的、没有王权的专断、没有权力的滥用的"哲学中国"时,所努力证明的不同观点:"我们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在总体上与帝国的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它是为了阻挡‘个人’的出现而构想出来的,必须就此来评判。""中国"当然不是于连笔下的形象,所以毕来德先生的批评很有意义。但毕来德先生笔下的"中国"是否就恰如其分?二位都使用了全称判断,将一种高度复杂并且充满异质的文化分别表述为田园诗和阴谋剧,前者从中国文化中抽掉了权力,文化变成了个人的冥思,而后者将中国文化大体等同于权力,它围绕帝国的统治构建起来并为帝国提供合法性。文化的用途不止如此。欧洲启蒙思想家带给我们一种关于制度的道德评判,但我们在谨慎地保持一种道德评判的同时,还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制度,即一种制度的合法与否在于它能否带来与其社会特殊状况相适宜的社会管理。此外,"文化",不仅仅指形诸竹帛的书籍,也包括个人内在的思想、体验和情感,而这是任何制度都无法加以监控的领域。程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