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3.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6课的《观潮》一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结构紧严,语言凝炼,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雄奇景象。学习本文,可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7.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8.
阅读《观潮》(第七册)一文,为什么钱塘大潮能给人留下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强烈印象?细作分析,便可看出这是与作者的巧妙点染分不开的。历史评价点出“奇”。课文起句交代“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不从今日始,自古以来,即有定评。这一历史性评  相似文献   

9.
《观潮》一文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景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无限感慨!喜欢观潮吗?我们现在就出发!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鲜明,作者用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把称之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生动地描画出来了。如何把这一幅壮丽、奇特的画卷移入板书这个框架中,这是需要一番提练、浓缩的功夫的。黄颖同志的这个板书设计从课文描写大潮  相似文献   

12.
在读中比在比中读《观潮》教学片断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林睿《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来时”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象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在这部分教学中,可设计四次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培养语感。一比...  相似文献   

13.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15.
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时那波澜壮阔的雄伟奇美景象,那宏大的场景是多么的撼人心扉!这一天,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倾城出动,堤岸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观潮的人们争相拥挤喧哗,或指指点点,或翘首以待,都目不转睛地  相似文献   

16.
“薄雾”一词出现在冀教版新课标小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一句中,词语中“薄”是读báo还是读bó,同事们莫衷一是。该套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四年级上册《观潮》中(第100页),把该词音注为báo雾,本人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因受太阳、月球引力的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很普通的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  相似文献   

18.
钱塘江潮是我国的著名自然奇观之一,历来有不少文学作品描写过它。《观潮》这篇笔记的特点,是以高度精练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历史生活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观潮的盛况。文中着重描写的是水上表演,在其前后则分别以潮的声势和观潮人群的场面为衬托,结构精巧,主次分明。作者又善于用恰当的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使人觉得种种景物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观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图画,热情地讴歌了大潮的伟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总领全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以“天下奇观”发端,使读者产生探求的意向,形成一种大潮般的心理落差。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教师在这里要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第2自然段,老师略加提示:人们观赏大潮  相似文献   

20.
赵华 《湖南教育》2003,(3):50-5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