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舆论,中国古代又称"舆诵""舆颂"或"清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使听舆人之诵";《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颂之"."舆论"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即众人,"舆人之论",指众人的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工具担负着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为了更好地引论,造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很有必要对党的大以来实行舆论监督的经验加以认真总结,把舆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施舆论监督也有一个舆论环境问题;而良好舆  相似文献   

3.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媒体频繁出现、政府高度关注、人们广泛议论、学界普遍探讨的话题。舆论起源于文化,从属于政治。它既是一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这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弘扬传播。最初的舆论褒贬皆有,纸质媒体出现后,舆论衍生出舆沦监督这一新品种。尤其当舆论监督搭乘上文字、印刷、视听和网络这些影响巨大的媒体快车之后,更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内容。经过近现代的发展,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独立门类,是新闻媒体在法律和行政许可范围内行使职能,对行政权力、公共政策、社会事务、公众利益的失衡与偏差进行批评报道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喻华钢 《军事记者》2002,(12):32-34
舆论监督已成为新世纪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应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多角度探索舆论监督优化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引导我们少走误区,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优势。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和前景“舆论”,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古代汉语中,我们不难找到“舆”的本意。“舆”,即“车”;“舆人”,即车夫、吏卒,引申为普通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介绍晋文公“听舆人之谋”,设计取得胜利;“听舆人之诵”,增加了忧虑。《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中通过舆论者以意识形态方式对社会各种权力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及行为方式施以评价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正义的运行要求。舆论监督的价值尺度是社会正义。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舆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舆论监督”这个词使用频率高了起来。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朱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和《焦点访谈》栏目组成员座谈,给了他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对新闻工作者是个巨大鼓舞。而后,“舆论监督”这个词组在报刊上、在电视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了起来。笔者也想趁这个热乎劲,将“舆论监督”一词考证一番,将它的来历弄弄清楚。说起“舆论”和“舆论监督”,不能不追溯到梁启超。因为在梁启超之前,尚无“舆论”一词的组合。在中国古汉语里,舆的本意是车厢,因即指车。《老子》:“虽有车舆,无所乘之。…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4,(3):7-7
李艺在《当代传播》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权利与极力的冲突、舆论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冲突是制约网络舆论峤督健康发展的重要矛盾范畴。通过构建新型网络舆沦监督路径,消除舆沦监督内生性障碍,将最大程度地提升网络舆论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9.
徐莹 《新闻采编》2009,(3):33-35
在古代汉语中,"舆"即"车","舆人"即是车夫,引申为普通老百姓,"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现代新闻学把舆论定义为"自然存在的公众的集合性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持续一定的时间"(陈力丹)。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多数自发地对社会事件、人物形成的意见和评价的集中表达,这就是舆论。舆论的主体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新闻工作,加强舆论监督,这已成为新闻界乃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从新闻的功能看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事业(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是社会舆论机关,具有表达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  相似文献   

11.
一、舆论导向是报纸、广播、电视的固有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什么是舆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就是造车的工人,后来演化为“众人”之义。舆论导向就是对众人的议论进行引导,向一定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标准是政治标准。我国的标准应是四项基本原则、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资本主义社会报刊的标准则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报纸历来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形成舆论的工具。重视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无论中外,近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热闹了一阵,现在似乎有点趋冷。特别是那一段“告记者热”,它留给人们殊多思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与正确地实行舆论监督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觉得搞好舆论监督,对于继续更好地更深入地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辩证的特殊意义。报纸忽视、回避必要的舆论监督,只会使读者对“正面宣传为主”方针产生困惑和误解,以至逆反心理,使报纸的党性、战斗性得不到全面发挥。何况正确的舆论监督令“民隐悉通,民情悉达”,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一种很有力的正面宣传,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和真诚支持。舆者,众也。顾名思义,舆论监督就是公众言论的监督,并不等同“新闻记者的监督”。它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媒介表达自己的呼声、意见、要求,为维护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为护维社会和公众利益,对党和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舆论监督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搞好舆论监督,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1、舆论监督必须把握好“度问舆论监督把握好“度”,实际上就是树立大局意识,把握好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舆论监督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很强的导向性,做得好,可以使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反之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那么,什么是舆论监督的“度”,其标准是什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热点问题引导和舆…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它既是向民主法制社会迈进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帮助党和政府广纳民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关系。我们一贯提倡新闻媒体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关注舆情民意的变化。这因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在实践中得到认可,落实;而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反映态度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往往是观测社会主流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报纸在舆论方面的使命,概而论之,乃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舆论导向包括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报纸反映舆论,就是要反映正确的舆论;引导舆论,就是要指导人们的认识方向,并形成一个明确的一致态度。作为重要舆论工具的报纸,在舆论监督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指批评报道。如从1997年5月23日起,《经济日报》连续刊登了四川科技讲演厅被出租问题的追踪报道。这一批评报道立即在四川引起较大反响。本来,闲置场所公开出租有其充足的理由:既物尽其用,还能为出租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没有什么不对…  相似文献   

16.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江总书记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地阐明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于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新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对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直要作用,确立新的监⑤思维与格局我们新闻界素有“舆论界”之称,舆论与新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信息,还需要用舆论来调整相互的关系。舆…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舆论监督,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栏目,因为这些栏目很好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那么,如何在新时期实施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呢?一、要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晋书·王沉传》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讲的“舆人之论”,就是指百姓的意见。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或某一事态所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虽不是行政力量,有时却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的是列宁。  相似文献   

19.
提起“舆论”,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届总统竞选前声势浩大的“民意测验”、“舆论调查”,也很容易想起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造舆论”的急风暴雨。因此,有人说舆论象洪流,一泻千里;也有人讲舆论象野马,脱缰难收;还有人断言舆论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为了在我国开展科学的舆沦调查工作,也为了探求舆论形成与变化的规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舆论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1986年底正式成立。为了使公众(也许就是舆论调查对象)对这一新事物有所了解,笔者访问了这个研究所的所长——年已70岁的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建立舆论研究所是我多年来的愿望,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强烈愿望”。抗战时期就读于延  相似文献   

20.
一、舆论监督"与生俱来",但必须"与时俱进" 汉语里有一个词:"口碑".就是众人之口,众人的评价很重要.自从近代报刊等传媒出现,这"众人之口"有了个公共载体,舆论监督随之成了传媒的一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