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交际性活动,是翻译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作者创作要有生活体验,要有审美情感;而译者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是基于文学创作之上的艺术再创造,努力达到与原作者的"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没有一种恒定的本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支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性,它与其它次结构(sub—ensemble)的意识形态保持着距离,社会语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启发我们摒弃僵化的文学观念,以一种灵活、务实的态度对待文学———在当下,以文学批判社会的同时充分丰富文学在形式方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降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也受到挑战。英文电影作为现代教学手段被引入到文学课堂教学中,以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为例探索文学与电影的对读,通过对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引发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别人群的阅读、传播和言说兴趣,其热销和持续发酵,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精神症候。首先,《娘》个人性与普世性相融汇的特质,使得它成了不同读者观照历史、政治以及自身家庭伦理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照亮与作家有着不同生存经历的读者走近历史、探究真相的一盏灯;其次,《娘》提出了如何爱、如何孝顺,以及如何重建家庭伦理的社会问题;此外,《娘》反映了"我"接受现代意识的规训这一深层原因,"我"努力寻求他者认同、终于失效以至返回娘代表的传统意识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共同境遇。故而,《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相似文献   

7.
邵军 《小学教学研究》2004,(3):13-13,19
《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展现了当代军人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提起1998年夏天的那场洪水,我们多数教师仍记忆犹新,因此口中念着那些流淌着生命气息的文字,脑中便会重现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心中便会再一次升腾起感动,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  相似文献   

8.
9.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刍议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怆》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凸显了"抗争命运"、"超凡脱俗"的人物个性。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作品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2.
当前,阅读教学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就是“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基本理念中也注重并强调了这一点。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发掘情感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艺术真实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文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更是对文本本身与创作主体情感重合可能性的探讨。文章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郁达夫从感伤主义到《迟桂花》中所体现的回归真实、回归自然的艺术真实的理念追求,以及从"欲望未遂"的行为体验与向善求真的艺术选择两方面,阐释郁达夫对于艺术真实理念的建构与坚守。  相似文献   

14.
许仲兵 《考试周刊》2009,(3):107-108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从《雨铃霖》解读,谈谈情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是新中国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基础理论教材,代表了两个时期的理论特征。两者在文学性质的界定、理论出发点与体系的构建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两部教材的比较,我们还需要重新反思文学的性质,在文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上要处理好理论介绍性与个体独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时空感受的拓展性、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性、教师语言的能动性、教学目标实现途径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不断丰富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习惯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几经修改的精致作品,津津乐道于哪幅画得了什么大奖,忙着指导学生应付各类“考级”题目时,我们似乎忘记了点什么:忘了孩子们自身的感觉,忘了画画原本不是一种技术,而是轻松愉快的活动,是每个人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是一种纯个性化的感受……原来,我们已经遗失了很多很多。好在新课程又重新把“生活”、“人文”、“情感”等元素唤回我们的美术活动,使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风俗画。《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朴素的写实主义笔法、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等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20.
情感既是一种心理结构,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价值认知和评价。知青文学呈现的情感特征及其情感结构和逻辑,对于当代思想史的揭示有极其宝贵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知青通史”从三个历史层面,分为九个情感板块进行探讨,即通过对知青从“狂热—失落—执著”,到“悲愤—骄傲—愧疚”,再到“怀念—回归—冲突”的情感历程的探析,深入揭示一代知青的心灵史和思想史,从而审视“文革”对当代人心理和人性的戕害,并着重分析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知青情感的“内化倾向”所形成的“怀念与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