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2,(1):32-33
美国世贸中心受突袭,飞机上及高楼内的生命,转瞬成焦土。近几年,香港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生命无常,死亡既远也近。我们从小至大的学校教育,一向没有把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列为教学内容,更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一部分,生死似乎是教育中的忌讳,以致当我们直视死亡时,不知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对生死教育还很陌生。从生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来看,生死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密切。大学生生死教育主要包括面对死亡、临终关怀与哀恸者抚慰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最突显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是基于生命的需求。我国的生命教育是舶来之品,其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需要关注生命,使学校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正确看待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培养和谐的生命个体,让个体更加焕发生命的灵动。  相似文献   

5.
关注生命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丹军 《湖南教育》2003,(16):16-17
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的科学探索却是始于现代。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目前美国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的“死亡濒临”课程。美国的作法被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台湾的生命教育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关于死亡在教育中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考察当前教育,教育在面对死亡时的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从生命的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追寻面对死亡的生命意义,进而让教育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是一位有强烈终极关怀、对生死问题有系统哲学思考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力图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思想的大儒。贯穿其一生的基于生命体验的生死哲学建构,在其晚年遭遇癌症的生命体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验证与升华。儒家现代生死哲学建构者的儒者唐君毅在死亡准备中的基本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为遭遇现代医学情境导致的生死尴尬的当代人提供了一份死亡准备参照书。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死亡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现实看来,教育在面对死亡时常常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生命具有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教育应该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9.
儒家生死观体现儒家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生死观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刚刚起步,理论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可以到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求资源。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为高校生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构成性因素,儿童已经对死亡现象、特征、概念和原因产生了初步的认知。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对生命自身特点的认识,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儿童死亡教育应该包括儿童对生死的过程和意义的认知,面对死亡的心理调适,以及有关死亡的文化与仪式等内容。开展死亡教育,需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途径,需要从儿童身边的现象入手适时而逐次地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6.7%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部分学生的生命意义不明确,部分学生存在实存性空虚感;大部分学生对于死亡都有正确的认知,但死亡恐惧现象也较严重,加强生死教育刻不容缓。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实行以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为目标的非考试评价方式,以增强生死教育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具有四个特征:以人为本,观照生命的人文性;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的独特性;绝对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双重性;直面.生死,追寻生命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旨在对生命目的、意义的追求过程中解读各种关系之道理,生死伦理教育是在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基础上对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起点。生命伦理教育应当融入所有的课程教育内容中,可以采用主题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之爱,潜移默化中,领悟和提升生命伦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作品中展现出的有关生死的哲理,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对生命过程的深入体验以及对生死的达观参悟。对迷茫的年轻人来说,阅读史铁生的文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品味文本语言,并将其感悟融入自身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生命意识、思考生命价值、强化生命体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将成为教育的基本旨趣,而教育将成为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守望者,其目的是实现生命教育向真正的人的教育的回归。实现这一回归,生命教育需要关注生死教育、苦乐教育、灵肉教育等基本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从何来 ,死从何去” ,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追寻、探索的谜。但有关生死教育问题的探索却是现代的事情。1928年至1957年间在美国就有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 ,即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 ,成为一门教育分支科学 ,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 ,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 -DeathEducation)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20世纪末 ,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介 ,称为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1997年 …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20.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