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
胡素花 《文教资料》2010,(18):85-86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创作建立在学是现实生活的虚拟的艺术观基础之上,生活是实,学作品是虚。学创伤的过程就是由实生虚、用虚来表现实的过程,目永记录了卡夫卡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透露出他创作的秘密“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变形记》、《诉讼》和《城保》等代表性伤口在总体构思上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情境,但本质上又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创作建立在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虚拟的艺术观基础之上。生活是实,文学作品是虚,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由实生虚、用虚来表现实的过程。日记记录了卡夫卡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透露出他创作的秘密: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变形记》、《诉讼》和《城堡》等代表性作品在总体构思上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情境,但本质上又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5.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生存体验与创作心理之间有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首先是其家庭和尴尬的父子关系影响了他的创作心理,并在其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一般认为他在文学派别上主要归属于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其作品的基调大抵是荒诞、隐晦、悲剧、无奈的。但他的作品中还存在幽默的元素,这种幽默的主旨就是对人的荒诞的生存困境的揭示,在冷峻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讽刺各种社会的不公和弊病,这种创作手法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作家发扬光大并被称之为黑色幽默。因此可以说卡夫卡才是黑色幽默手法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涉及中国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卡夫卡生活的晚期创作而成。这篇小说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长城这一意象来阐释他的生命体验。他采用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这种审视中他找到了自己切肤的西方体验。对“长城”意象的选择,对长城建造的描述,切合了他的独特精神实质和真实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是浑然一体的。他的犹太人身份、人生体验和个人性情造就了他的悖论式思维方式和悖论式写作风格。游戏是他的写作心态之一,游戏和写作都是他的生存方式,也是生存姿态,而姿态又是卡夫卡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核心,或者说是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作品中的三个神话原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卡夫卡的整个创作达到了多义性与秩序性的统一、独创性与承继性的融合,是在20世纪西方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新神话。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认识卡夫卡及其作品,对我们步入这位作家的艺术迷宫和揭开他的创作奥秘无疑是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平颖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5-107
第一层面徐訏从其生活经历的特定性切入,在城乡之间对“旧地”进行回忆;同时因为徐訏永久伫留在都市的夹缝中,从而具有深重的历史流离感.这种对乡间的深挚情感和对城市的追寻却不得的冲突便成为其作品的主流意识,最后解决的办法只有努力超脱.这也是中国文化人的共有特质.第二层面徐訏以其不疾不徐的叙述模式来将其作品的深层意蕴传达,再现对象与表现情思在作品中达到统一,将那种文化的沧桑在作品中一一体现.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味道》的怀特海式分析指出,主人公伊恩的家庭悲剧原因在于生活意义的缺失和夫妻之间沟通的失效。但是伊恩仍在成长过程之中,其人生深层目标将以爱欲与平和两种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是苏联所有领导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而他所领导的时期又处于苏联的早期,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其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民族思想和理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践上就表现为对苏联社会众多民族利益的漠视和损害。导致民族积怨越来越深,民族根源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坛的一代大文豪。中国对谷崎润一郎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作品的译介,而且对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创作手法等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众多瞩目的成就,使我们对谷崎润一郎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寂交游考     
王寂为金源一代重臣,还是金代中期的重要作家,其诗、词、文的成就都很可观,本文主要结合他本人的诗词文以及史书等相关资料,对其交游作一考辨,以使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浅析萨特的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突出代表,他的自由思想和责任观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他的责任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自由思想上的责任观,其责任内涵有许多矛盾和欠缺之处,通过对他的责任观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责任的内涵和它的作用机制,从而让人们更加自觉自愿而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各种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9.
《第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其创作特点,而且亦体现其创作风格的日趋定型、成熟。文章从演奏方法、演奏风格等方面对第一乐章进行作品分析。以求更全面、深入理解此作品。  相似文献   

20.
苏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7-119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