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名,即由某一事物的名字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使之“顾其名而见其义”的修辞方式。 顾名辞格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因而,这种辞格最能因文制宜、随时随地加以创造。准确地运用顾名辞格,可以使标题句法新颖、别开生面。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运用比较多,也容易出新。如:  相似文献   

2.
为了表述新闻事实间的并列、因果、条件等复杂关系,或提炼、概括、展示其经验、做法、要求、成果等最佳表现方式的选择之一,便是排比辞格。 排比,即以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连串使用,借以达到集中说理,尽情状物,充分抒情的修辞方式。这样集中而突出地表达有关事物,以多侧面的思想内容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从而能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 (肩)我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 (主)党以重教为先 政以兴教为本  相似文献   

3.
讽喻,即在特定的环境里,道理不便于直说、明说,或不容易说得那么明了、深刻而且生动,便把一个有丰富内容的故事(多为典故)浓缩成一词或一个短语,用来比喻事物,借以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传播目的修辞方式。 讽喻辞格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的特点是把典故的原始意义引入标题,使标题所要表达的意义从典故本身的寓意中明确的表达出来,从而收到引人联想,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效果。如:  相似文献   

4.
由于“象征”与“借喻”和“借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一些同志认为它不能算作一种独立的辞格。其实,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象征”修辞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新闻标题制作中更有概事达意的特殊作用,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是一种独立的辞格。 象征辞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用具有某种特征的或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托义予物,以物征义,或把新闻的主题思想,或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某一抽象概念暗示给读者。这种修辞格最明显的特色是意蕴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看,这种修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句  相似文献   

5.
委婉,即不是直接地正面地表达某种思想、意思,借助转义形式换一角度或者换一种生动别致的说法,来寄寓或暗示真意,以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如: 铁娘子冷脸没好话 英首相窝一肚子火 (1995年5月22日《深圳晚报》)  相似文献   

6.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的,悲的衬悲的。如:  相似文献   

7.
摹拟,即把事物的声音、颜色和形状如实地描摹下来,以求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气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修辞方式。它能使标题富有动感、视觉感,引人联想。 摹拟可分为摹声、摹色和摹形三种类型。 摹声——借助象声词把听到的声音,如实地记录下来。如:  相似文献   

8.
反诘,亦称激问、反问。它是以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已经肯定或否定了的思想观点和强烈感情的一种修辞格。反诘与设问,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区别在于:设问本身不包含有答案,它需要另作回答,否则读者就不知其所言何事,其表现一般形式为:自问自答,即问即答;反诘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已经确立的思想内容,答案已寓问句之中,读者一看便知,根本不用直接作答。比如: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闻标题的辞格艺术,就是对标题的用词、造句和布局的推敲,研究用最精当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和事实,把标题作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凝炼的一种技巧。应该说适用于新闻标题的修辞方式非常丰富,仅就常见的修辞格在标题制作中的应用技巧作些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题讲究美感,使用对偶是造成这种美的因素之一。 “对偶”这个词,“对”表示对称,“偶”是双数的意思。对偶辞格,即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分句或词组连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从结构形式分,有词组对词组的对偶与句子对句子的对偶两种。如: (肩)江泽民访欧期间看望我使馆人员时语重心长地说  相似文献   

11.
镶嵌,亦称嵌字。即有意识地将眼前事物的“名称”或作者心目中认为有某种特殊作用的“字眼”嵌进标题的词语中去,让读者感到新鲜、别致,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的修辞方式。 镶嵌辞格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下面几类: 一是把事物“名称”分割开来,分别“嵌入”题中,构成富有新意的短语。如: 最灵的宝 (1979年12月5日(河南日报》) 这篇通讯的标题,把灵宝县名拆开镶入题中,简  相似文献   

12.
叠字,亦称复字,或其言。即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或单音节的词)紧紧连结在一起,充分利用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及字音复叠所具有的表情达意作用,造成形式上的齐整、语感上的谐和,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制作新闻标题既要讲究言约意丰,又要能引人深思,双关,便能收到这样的修辞效果。如: 延安紫砂“红”起来 (199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标题中的“红”既指延安紫砂陶瓷让人喜爱的红色,更暗示该产品走红市场。 “倒蛋部队”撤军 (1993年1月23日《新民晚报》)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十家大型机械化养鸡场,有蛋鸡110万只,日产蛋3.8万公斤,迫使由万余苏北和安徽组成的鸡蛋贩运、贩卖专业户“大溃退”,不仅“裁军”百分之六十八,而且也失了长达十年之久对该市鲜蛋市场的操纵权。“倒蛋”二字,一语多义,  相似文献   

14.
一 反复,即有意让同一成分在同一语言单位里多次出现的修辞方式。行文要简练,力求删去重复的字词,这是制作新闻标题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但是有时或者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或者为了表明某一事理的确定不移,或者为了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而将标题中某些成分重叠使用,不但不感到是多余重复,反而能增添文采,增强表达效果。如:  相似文献   

15.
跳脱,即作者故意造成的一种语言变态——不是一句接一句、一气呵成地写下去,而是中间突然间断,让其一部分意思含而不露,但读者又可以从当时的语境推知,得到沟通理解,起到一种“得其意于语。言之外”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是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突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比,亦称对照。即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者把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摆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要说明的事物或方面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如:  相似文献   

17.
反语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收到新鲜引人、含意深刻的效果,以贬义褒词、褒义贬词的方式,说反话,字面上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的修辞方式。 它语言新鲜活泼,不一般化,又富有嘲讽幽默情  相似文献   

18.
引用,即在标题中,引进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使之言简意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哲理性强的修辞方式。正确地使用引用辞格,能使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明引与暗引。 1、明引——即对题中引用的部分明确地标明出处或来源。它又可分为下面三种: (一)直接引用。一般都是直引原话并加上引号。如: (主)“好军嫂”登塔看上海 (副)她激动地说;“上海人那么热情,我忘记了旅途疲劳” (1995年1月18日《文汇报》) (二)间接引用。即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  相似文献   

19.
错综,即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呆板、重复,故意变换词语,使用参差不齐的形式,使句型错综变化,偶散相间,以收到“同中见异”的传播效果的修辞方式。 在标题制作中,常常在极为有限的数字中同题表达相同或相近的两重意思,如无特意的复叠外,一般都应力求避免重复。因为字面与意义的重出,总会给人以贫乏、单调之感,读起来也拗口。如:  相似文献   

20.
警策,亦称精警、警句。即用精练而奇妙的语言,来表达一个确切而深刻含意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能使新闻标题语言精练而表意深刻,词面通俗而意味无穷,词句平常而富有哲理,能引人思索、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