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在教材注解中将“谁何”注译为“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觉得“呵问他是谁”这种注释给了学生一种误导,即误认“谁何”为“何谁”,因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谁何”不能视为“何谁(呵问他是谁)”。若将“谁何”视为“何谁”,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方可。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何”前置在“操”的前面,因为这是一个疑问句。而“谁何”不是疑问句,故“何”不能前置。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相似文献   

2.
“三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任教。”是谁如此“特别”?“一心想做数学教师,无意中成为语文教师。”是谁如此“有趣”?“1998年决心好好做一名教师,200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是谁如此“有才”?他就是“作文教学革命”的践行者,近年来在小语界声名鹊起的管建刚老师。  相似文献   

3.
谁是家长     
谁是家长一位小学老师给新生填登记表,问道:“你们家长是谁?”反问:“什么是家长?”“谁在你家说了算谁就是家长!”“那,就把我自己的名字写上吧!内蒙杨景忱谁是家长@杨景忱...  相似文献   

4.
“看谁笑到最后”——这是我们平时打赌时常说的一句话,而今高考的脚步日益走近,因此,现在恐怕正是需要考验我们“看谁笑到最后”的时候了。而且,不仅是要“看谁笑到最后”,更要看谁最后笑得更好。而要“笑得更好”,后期复习相当重要。那么,高三语文后期复习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招桃 《教学月刊》2000,(12):13-14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要“路”,也需“法”。“路”与“法”究竟谁先谁后,二关系如何,是中学历史教学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说有一个故事,说丹麦女王维多利亚一天深夜回房,敲门,她丈夫在房里问:“谁?”女王说:“我是女王。”房里无动静,门也不开。女王又敲门,她丈夫又问:“谁?”女王说:“维多利亚。”里面仍无动静,也不开门。女王第三次敲门,她丈夫又问:“谁?”这次女王说:“你的妻子。”  相似文献   

7.
到底是“谁言谁行,谁针谁从”?─—也谈周瑜的“言必行,计必从”江苏省高邮师范曹民光《群英会蒋干中计》在描写周瑜堵蒋干游说之口的一处对话中有“言必行,计必从”一语,章朝阳老师教学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设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意思”,弄清“这里是谁...  相似文献   

8.
玖哥和小饼是小学同学,小饼和菠萝哥是初中同学。开学伊始,三人一见如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从“你是谁”发展成为“你跟我谁分谁”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10.
阮彩伟 《江苏教育》2006,(11B):29-29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12.
警惕,校园里的“比富”风陈定才笔者最近对五十名中小学班主任作了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吃惊:有三分之二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班上存在着“比富”风。这股“比富”风形式一样:口头炫耀。内容不一:谁的压岁钱多;谁的衣服、裙子漂亮;谁的生日礼物希罕,谁生日宴请的同学多;...  相似文献   

13.
“丁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响亮地喊了一声:“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大家坐下来,只有任星星同学依旧站着。“任星星,快坐下来。”老师点了一下头,示意他坐下。可任星星仍然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生气地望着身边的椅子。大家奇怪地望着他,探头一看,呀。不知是谁搞恶作剧,在他椅子上吐了一口痰。老师走过来,看了看椅子,脸色都变了。他回到讲台,猛地一拍讲桌,大声问:“这是谁干的?”我们吓了一跳,谁也没见过一向和蔼的老师这样生气。“是谁?主动站起来承认。”老师声音更高了。教室里…  相似文献   

1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15.
“比多比少”问题教学体会龙口市实验小学隋艳玲,隋艳华“比多比少”应用题是低年级教材中的难点,也是重点。要使学生正确解答,关键是使学生弄清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抓住题里有“比”字那句话,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这样解答起来就得心应手。1.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滕瑾 《学前教育》2007,(3):35-37
孩子们在沙坑玩时,发现脚印有大有小。就议论起“谁的脚印大”。有的说谁的年龄大谁的脚印就大。有的说谁的个子高谁的脚印就大。还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人个子很高但脚很小。”我说:“说得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是谁的脚印大呢?”他们一听又争论起来,还不时地用脚踩沙来比较脚印的大小。但还是得不到一致认可的答案。最后,有一个孩子说:“要不,我们回去量量脚印。不就知道谁说得对了吗?”看到孩子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我决定顺着这个话题展开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继“谁养活中国人”话题之后,“谁养活中国老人”又成了一个新话题。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的王从先生《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引出了“应用语文”与“应试语文”两种语文教育说,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其有何不同”,“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与“应试”这两种语文教育还要隔江而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不能统一语文教育的天下。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把这两者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19.
生活之悟     
老公不拘小节,衣饰太过了草。每与其强调“包装”的必要,很不以为然:“自由、本真才是硬道理,谁不了解谁呀,何苦虚荣做作、流于世俗!”  相似文献   

20.
自虐酷刑     
肖显志 《小学生》2007,(9):12-15
“自虐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宁笑的话让同学们面面相觑。 “谁自虐?”白白扭头问麻雀。 麻雀摇摇头,重复白白的话:“谁自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