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仫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互补共生,协同发展,需要借助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的支持予以实现。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引导仫佬族文化传承,促进多样态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政策资源的及时足量供给,是构建仫佬族文化共生教育体系,实现仫佬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苏水莲 《广西教育》2009,(36):21-22
本研究通过对仫佬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当地中小学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策略,旨在加强仫佬族舞蹈教育和促进仫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借此激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郑国凡 《考试周刊》2009,(20):36-37
一种语言是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这类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不同方面。这种社会文化因素不但影响着一种语言的形成,而且影响着对这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只有充分考虑到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学习者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种语言,进而才能正确地使用。本文通过词汇与习语两方面来简要阐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广西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又是国家贫困重点扶持县,发展仫佬族文化产业是该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政府加大举措进行了民族资源开发,但要实现脱贫目标,就要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的步伐,在"精准扶贫"上做文章、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的角度即地方戏、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方面论证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对广西语言使用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地方文化对保持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的独立存在和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2.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与群众性的参与以及文化的传播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广泛接触易于形成语言接触的环境;不同语种文化的广泛接触易于产生双语现象;3.利用文化因素,便于推动广西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仫佬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广西境内。其传统社会组织在维持仫佬山乡的稳定方面呈现出直接的控制作用和间接的训导作用。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研究 ,吸取其积极的一面 ,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视域下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主要论及传承要素及传承模式两个方面。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要素涵盖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媒介。受教育运行规律,民族文化生态变迁的影响,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呈现为直接传承与间接传承相互转换模式,单向传承与双向传承相互对接模式,日常传承与专题传承相互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具有经济性、资源性、财富性等属性,其中经济性是其本质属性。仫佬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其经济性没能实现良好的转化,财富性没能有效发挥出来,应寻找好突破点,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按不同类型的资源特点,有的放矢的实现其财富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宗教节日.在依饭节祭祀活动中由师公表演的"依饭舞"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反映出道教崇尚自然、以"圆"为美等特点:从审美意识上,渗透着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从动作形态上,体现出道教.步罡踏斗"、"五行八卦"和"圆"的韵律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开始,试探索语言与文化传承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交流具有文化的约束性,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离不开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本文介绍了语言、文化和文化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并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即文化模式决定了语篇模式,影响了使用语言的人;文化模式影响着不同语境中的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饭节是仫佬族具有很强的审美情趣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节庆活动.依饭节文化中蕴涵着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齐家爱国的美德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自觉自励的村民自治法则、神灵与世俗合一的精神境界、歌舞乐一体的民间艺术,这些都体现了较高的当代传承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饭节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冲击.因此,有选择地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13.
广告语言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相互映射的。广告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展现在眼前的是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文化的镜象反射。探讨广告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内在关系,对欣赏广告语言和认识社会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兵 《时代教育》2007,(9Z):32-32
语言使用上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本文从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系统的总结了男女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的差异,并辅之以具体的实例.并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成因,即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用语与社会脉象的语言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界定并说明了社会用语的语言化理解,讨论了称呼用语的类型及反映的社会变化,举例性论述了语言用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希望建立起一种语言化分析,服务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穗的农民工数量大,来源广,调查他们的语言使用和对普通话的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调查显示,粤语在广州公共场合是仅次于普通话的强势语言。在穗农民工对普通话的态度比较积极,认同感较强。在穗农民工对自身普通话水平要求较高,对子女会说普通话的愿望强烈。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文化这一微观角度入手,以厦门为个案,对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闽南都市文化区应鼓励并加强2+1模式(普通话、英语加闽南话)的语言教育政策,繁荣闽南都市群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构建闽南都市社会的良性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其主要思想是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对二语习得领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概括讲述社会文化理论,理解该理论并探讨其指导的语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任贺 《文教资料》2008,(16):121-122
语言教学一直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语言学习应以特定含义、环境差别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核心,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语言教学必须兼顾个体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0.
尚义县五台蒙古营是河北省的蒙古语言文化孤岛。当地主要使用蒙古语,蒙汉双语人占95.1%;22.8%的蒙古族会蒙古文,其中75%是从内蒙古嫁到本村的女性;27.3%的小学生在内蒙古的蒙古语学校就读。村民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评价最高,对蒙古语的实用功能评价最高。蒙古语保留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聚居、与内蒙古蒙古族通婚、部分在读学生接受蒙古语文教育、村民对传承蒙古语言文化持积极态度。蒙古语仍会作为当地主要交际语,并发挥传承蒙古族文化的功能。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加,青少年虽能用蒙古语交流,但与中老年产生了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