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已成为实现整个儿童群体权利保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二十多年来,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判断标准变得更为模糊,这对完善与发展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增加了难度。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构成这一基本问题,本文尝试从导致不利处境的环境因素出发,将处境不利儿童划分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儿童、学校处境不利儿童和边缘儿童四大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概念梳理和构成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静 《教育导刊》2013,(11):35-37
自由学校计划(FSP)是在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CDF)倡导下设立的,旨在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暑期补偿教育的一项举措。这一计划到现在已经发展为全国性的、固定化的项目之一,为超过九万名贫困儿童提供了补偿教育服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自由学校计划为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相结合;补偿教育应在政府主导下,呼吁多主体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提高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是促进社会流动、降低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的分析,有助于反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及教师评价问题。结果显示,师生学习与情感互动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师生互动通过增进处境不利学生学习毅力,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应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问题并以积极方式回应,重视对处境不利学生抗逆性和韧性的培养;教师评价政策应注重过程评价,激励教师为处境不利学生的成长而教。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一方面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突进的特点,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高等教育公平公正问题。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存在和扩大,不但影响学生成才和高校的发展,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不良影响,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九大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问题,促进公平正义和谐校园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美国处境不利学生是指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且学业成绩处于弱势的学生,主要包括有色种族群体、特殊需要群体、英语不熟练群体三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相关教育法案对处境不利学生特殊性的忽视、高风险标准化测验过于统一的标准产生的不公平等。为改善这些亚群体的处境,除了政府投入更多专项教育经费外,还需要改革标准化测验的评价体系、改革学校绩效问责的模式、加强特许学校的监管、扩大处境不利群体的民主参与程度等一系列措施来支持。  相似文献   

6.
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而占全国人口1/4的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是其中最贫困、最落后的群体。尽管印度GDP只有我国的1/5,但为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印度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弱势群体学生奖助学金、弱势群体学生助学贷款、弱势群体学生公寓与寄宿学校等资助计划,使他们上得起学、上好学,有机会、有能力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印度弱势群体学生资助计划对我国弱势群体的教育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处境不利群体认定是教育公平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难题,本质上是群体“不利存在”的本体确认问题,其认定难题也蕴含其中。澳大利亚对此作出了较好的实践回应,针对不利群体背景复杂性之认定难题,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分类认定;针对不利群体信息真实性之确认难题,推动多主体协同认定;针对不利群体处境差异及动态变化之认定难题,秉持“公平梯度”思维动态调整公平政策注意力;针对不利群体的过程公平之确认难题,以“公平任务契约”压实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责任。同时,澳大利亚也面临着精确“不利”认定的持续诉求,处境不利群体多种身份的复杂叠加,以及因“公平与质量”深刻冲突导致的精英院校潜在抵制等多重挑战。处境不利群体认定,既是一个技术治理的问题,又关涉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作为一个国家教育公平实践的“棱镜”,需要在“公平”“效率”“质量”的三维观中理解其特殊背景、特定难题,领会其独特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8.
对处境不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策略是,一是多角度、多层本分析学生处境不利的原因、类型及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二是运用社会视觉转换技能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进而优化个人形象;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四是建立并及时强化正确的交往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9.
助力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逆袭,是弱势群体实现社会流动、打破贫困代际循环的关键。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2013-2014基线数据,运用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和多层Logistic回归,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对于处境不利学生成为抗逆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处境不利学生的入园机会普遍偏低,入园率不足七成;学前教育能显著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显著预测处境不利学生成为抗逆学生的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学前教育对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成为抗逆学生概率的影响更大。为发挥学前教育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补偿性作用,政府应完善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处境不利学生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苏省苏州市50826个初中生家庭教育调查与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关联分析,探讨家长参与在促进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方面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处境不利学生家长在家长参与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非处境不利学生家长;男生、流动学生、走读生以及学习品质低和教学支持度低的学生更可能面临家庭处境不利带来的学业失败风险;亲子交流、共同活动和家校沟通对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家庭监管和学业辅导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等等。建议学校通过系统构建家庭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升处境不利学生家长的教育胜任力,为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赋能。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各国对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使借鉴印度解决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索成果,更具可能和现实意义。运用文献检索与分析的方法,介绍印度独立后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概况,对法律与财政、政策与项目和非正规学前教育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从中获得解决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启示。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健全保障与支持系统、政府切实重视并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建设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及对策,促进我国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在印度,主要通过部落和宗教来识别少数族群。目前,印度依法确定的表列部落有700多个,人口达1.0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2%。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锡克教徒和帕西人是国家认定的5个宗教少数群体,占全国人口的18.4%。这些少数族群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也是教育上的弱势群体。表列部落农村地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达到47.3%,远高于其他群体16.1%的比例。仅有50%的穆斯林学生能接受中等教育,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院校中的处境不利学生面临着入学和完成学业的双重困难。由于原因并不完全归于经济困境,美国政府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处境不利学生上大学和完成学业的机会,采取了一种全面综合性的早期干预计划,旨在从学术、社会、心理等各方面为处境不利学生提供充分的准备。本文简要介绍早期干预计划,以期对我国贫困学生全面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帮助弱势学生群体顺利升入大学,增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这类学生群体的大学预备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备受关注且得到普遍认可的是TRIO计划和GEARUP计划.这两项计划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些许差异,但他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原则,如充足的财政支持、完善的信息渠道、重视家长参与、开展早期干预活动,并借助于政府、学校、大学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增加处境不利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 :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重视正式群体 ,忽视非正式群体 ;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 ,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倾向于提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家庭整合干预计划,通过干预计划为学前儿童提供保教服务和家长服务,改善儿童生活的社区环境,全面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发展支持。印度的ICDS项目和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幼儿班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借鉴其经验,政府应加强对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的投资,构建处境不利儿童早期发展支持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群体的信念。教师的信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力和教学方法。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仰受教师工作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执业时间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教师对社会处境不利学生的信念不受社会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经验和对学生多样性的积极认识的影响。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提出的研究,试图指出社会弱势学生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重点是教师对社会处境不利学生的信念,这是根据受社会文化背景和实践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扩招并没有扩大处境不利学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阶层分化研究无法解释为何有一部分处境不利学生可以实现学业抗逆。为探寻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的影响因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16位来自"双一流"建设大学和11位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村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实现学业抗逆的处境不利学生自身有勤奋和自制的个人特质;家庭先严后松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以学业为重的惯习和上述个人特质;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取的优质中学入学机会和资源弥补了其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首先探讨终身学习社会的意义与本质,其次指出学习社会对大学的挑战,包括:(1)门户开放;(2)成人学生大量涌入大学;(3)非正规教育加入学习提供的行列,与大学展开竞争;(4)开设工作有关的课程及增加通识课程;(5)改变教学方式等。因此,造成了大学功能的转变。大学的调适与因应之道,包括:(1)改变入学方式,放宽入学条件以应成人学生入学的需求;(2)调适课程内容:(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管道;(  相似文献   

20.
印度的民族和语言众多,各种专门委员会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学语言都有相应的建议和规定,但是《国家教育政策》在各地的落实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绝大多数的印度少数民族(表列部族)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很难接受到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学校教育,印度政府在这方面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