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的设计以“问题导读,分层达标”为思路。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以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并要求严格落实“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4.
丁旭东 《阅读与鉴赏》2011,(5):42-42,6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爱迪生的前半句名言曾经让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之痴迷.多少学子在此理念驱动下,吃尽了苦中苦.成为人们羡慕的“人上人”。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的设计以问题导读,分层达标为思路。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以  相似文献   

6.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  相似文献   

7.
片断实录 一、简介祖国,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美丽富饶的国家,从南到北有5000多公里,从东到西也有5000多公里。我们祖国的版图像一只正在啼鸣报晓的雄鸡。  相似文献   

8.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 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又是文本的文眼,教学初,教师抓住这一有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学生两次读题目,感受题目中的情,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而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更好地实现披文入情。二、自读课文,感知“爱国情”1.让生默读课文,标出文中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句子。2.组织交流,让生说自己所标出的句子。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情感被…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有指向地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12.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13.
理解与表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理解与表达的同构共生,以促进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同步提高与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演好朗读"重头戏",让朗读成为推动感悟、理解之"重器";要扎实开展说写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刻;要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将探究发现的权利放给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感悟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韩加留 《江苏教育》2007,(14):38-3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语文十一册)叙述的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一个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肖邦,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章重点内容,接受了肖邦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她是我的朋友》(第八册)一课第二段中,具体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充分展示了孤儿阮恒为了能让朋友活下去,自己强忍痛苦,毅然选择去死的感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忠于友谊、舍己救人的可敬可爱的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16.
《她是我的朋友》(第八册)一课第二段中,具体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充分展示了孤儿阮恒为了能让朋友活下去,自己强忍痛苦,毅然选择去死的感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忠于友谊、舍己救人的可敬可爱的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17.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懦夫还是英雄——巴金《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子现象是中国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物,受宗法文化的长期浸润,长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双重性人格,卑柔软弱的行为模式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特质。巴金长篇小说《家》中的高觉新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形象,他一方面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浸染,另一方面又受新时代新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在新与旧的夹缝中挣扎,在矛盾与痛苦中生活。由于受“五四”反封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觉新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懦夫”,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然而,我们在反对觉新的同时有谁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我认为,觉新不但不是一个“懦夫”,而且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牺牲的悲壮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河南的刘高升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学中,除了教师善于“经营课堂”,展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之外,低段教学特点的凸显也是一大亮点。教师高度重视识字和朗读教学,生字认读与识记的形式多样,方法巧妙,富有变化,层次清晰,教得扎实、灵活、有效。朗读课文务求读准、读通,生字、难字、句子,处处落实;范读、练读、齐读,样样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