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倾诉的过程。它是思维的外化,作文能力不仅体现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着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成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些老师甚至不教作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谓“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毫无疑问,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教师也倍感头疼。作文难,难就难在“无米可炊”,“无源头活水”;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让学生可以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阶段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但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写,  相似文献   

4.
石莹 《教师》2008,(19):25-26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管你是经验丰富的精英,还是初涉教坛的新秀,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曾有过“作文难教”的感受,而学生呢,更是“望文兴叹”、“苦不堪言”。有位作家,就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象地描绘出作文课上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毫无疑问,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教师也倍感头疼.作文难,难就难在“无米可炊”,“无源头活水”;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之源得到不断补充,不断更新,学生的作文之渠才能清澈见底,永不桔竭.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作文质量与命题方式紧密相关。如何命题才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呢?我们不妨把视点聚焦在中外作文命题上,其指导思想有所差异,作文的质量亦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的过程。“缺乏生活,缺乏观察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提出‘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问题。”所以说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这是一个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作为当今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师生:作文怎么教?作文怎样写?作文课成了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作文课上常见这样的情景:老师在那滔滔不绝地说,学生在那愁眉不展地写。搜肠刮肚而形成的文章让人感到味同嚼蜡。作文真的让人感到如此痛苦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口述。可事实上,有的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淹没在“每天写一篇小作文”“每周写一篇大作文”的汪洋大海;有的搞机械训练,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范文,允许学生说假话、说套话;有的教师列提纲。把要用的词语全抄给学生,让学生做堆砌的游戏……凡此种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岚 《新课程研究》2009,(11):143-144
《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每一位语文教师部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作文教学除了作文本身难之外,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也是致使学生越学越难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惧怕作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积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苦学”为”乐学”,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2.
高学春 《考试周刊》2013,(86):42-42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的两个要素是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两点紧密相连.互为制约,缺一不可,但这些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不容易。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起步训练阶段,若训练方法不正确,学生作文就找不到重点,盲目无序。时间久了,势必造成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产生“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就心烦”的现象。因此,在三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下面我根据三年级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心得与做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许多孩子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已成为制约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其二,语文教学困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  相似文献   

14.
冯秋玲 《教育》2014,(3):50-5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表现欲。作文本应是他们随意演绎的舞台,但现实恰恰相反,真正把作文视为乐事的只是极小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有这样的怨言:“作文难,作文难,一听作文心就烦。”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学生作文个性,必须坚持勤积累、细观察、常想象及多鼓励“四部曲”。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老师也陷入“二难”。师生都仿佛喝中药,苦得很。但怎样才能在苦中调出作文这杯咖啡醉人的醇香呢?这需要我们教师静思、默想、巧设、善引,仔细研磨、慢火微焙、精心等待。  相似文献   

16.
初中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在作文中为了应付而抄袭拼凑,那学生就看不到自我,认识不到世界,这样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同时也埋没了“创造”的个性。“怕作文”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话,虽然未必每位同学都这样,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害怕心理。  相似文献   

17.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笔者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凌章亮 《广西教育》2007,(9A):36-3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觉得教作文难,学生觉得写作文难。作文难,难在哪里呢?为什么难?我认为原因有三个。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致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小学作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偏高,收效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提起作文,同学们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种种能调动学生写作情趣的特定场景,使之达到乐于作文的境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创意地表达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文。作文应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只有当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作业时,学生才会自觉去写,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易于习作,乐于动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