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敖鹏 《东南传播》2024,(3):55-59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本文结合"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相关报道案例,对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技术对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影响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应然状态的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失衡表现与原因的研究,以及政府、垛体与公众关系重构策略的研究等.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展望:一是对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公众参与的研究将越...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5.
一向冷门的考古发掘活动,随着公众越来越强烈的信息需求,逐渐成为各家媒体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在2004年的全国考古新发现中,同位于平顶山境内的张公巷窑址新发现和蒲城店遗址的发掘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更被众多媒体所密切关注与追踪报道;2005年1月,蒲城店遗址和张公巷窑址又同时入选河南省十大考古发现。《平顶山晚报》在对张公巷窑址和蒲城店遗址的考古报道中,扬己之长,  相似文献   

6.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5):17-22
在风险事件日益频发而且社会化媒体高度发达的语境下,风险管理者"危机公关"的思维惯性,往往使其落入疲于应付的困境,陷入更大的公关危机。而以"缺陷模式"为主导的风险沟通模式,又存在单向信息灌输和决策封闭等诸多问题。为此,风险管理者需要转变沟通思路,尤其在一些具有专业门槛的风险议题上,采用"参与式沟通"的新范式,具体内容包括确立公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容纳公众对于风险的认知并提升沟通的开放度和专业技巧,致力于发展合作和信任关系等。此外,在沟通渠道的使用上,参与式沟通也要求风险管理者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全方位地进行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8.
王威 《大观周刊》2012,(49):28-29
新闻发言人的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语言是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载体。非语言因素的建构,可以影响发言人的沟通效果。非语言因素包含副语言、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气场等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豪 《新闻三昧》2004,(5):30-30
“新闻发言人”是公共关系学里的概念。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有助于迅速传播政府政策、事实真相,避免流言流传,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开放的政府、政府官员必须通过媒体直接面对公众,学会“说话”、学会和公众沟通。2003年6月,经历“非  相似文献   

10.
媒体在每一次公共健康危机中,除了告知事实和引导公众行动之外,其实都扮演着沟通公众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居间人角色.我国传媒关于甲型H1N1流感及时而稳重的跟进报道说明,传媒迅速告知,积极引导,危机中注重沟通双方,就能够较为成功地引领危机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庆 《新闻前哨》2009,(11):53-53
媒体公信力,简而言之,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日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文秀维 《新闻世界》2010,(6):118-119
本文以从社会责任理论为视角,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例,探讨我国媒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责任担当问题。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应发挥预警功能,及时、全面提供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应发挥舆论引导功能,防止出现谣言及恐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利益;彰显人文关怀,协调沟通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群  陈颖 《新闻实践》2011,(8):69-69
媒体策划与公关策划相似,所不同的是,媒体策划是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并维持它与媒体之间、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凭借广泛的媒介覆盖,用社会文化运作的手法,引导公众关注,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新湖州人的多彩生活”就是我们策划的一个通过媒体的有效平台,快速提升新老市民亲和力的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4.
媒体信用是信用在媒体领域的表现,是媒体作为代理人接受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的授权,履行信息传播责任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媒体信用是信用意愿、信用能力及信用实践的统一体,反映了一种与公众的特殊互动关系,体现着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内在属性。媒体信用的概念信用是作为一种交换关系的存在,是一个双向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关系,媒体信用反映了媒体与公众的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从供求关系来讲,公众对媒体行为具有特定的预期,期望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共享的现代社会,媒体与司法相互吸引,交往越来越密切,诉讼案件及其司法审判已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媒体与司法间或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突出表现为一些媒体热衷  相似文献   

16.
政府要在舆情事件中不断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平台,让公众通过官方渠道了解舆情事件的详细信息,从而避免信息失真。这样既能提高政府公信力,也能让公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其正当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7.
黄艳 《新闻世界》2008,(10):77-78
媒体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是由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来限制的。其发展水平也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出这个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媒体的发展也受民主制度和其发展水平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整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演变,分析得出不同的民主程度下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一般特征。通过政治学框架分析媒体、政府、民众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8.
企业遭受危机,应该采取积极的公关措施,其中与媒体的沟通是危机公关的重要方面。利用媒体建立信任通道信任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前提,而信任必须依赖于沟通,因此沟通是企业危机公关的灵魂。现实中许多危机都是由于沟通不足,企业的透明度、公开性差造成的。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公众对企业会做出种种猜测,结果反而不利于企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倡导的集体防疫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交媒体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建构风险感知、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风险沟通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层面的媒体使用、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缺乏对社会层面的观照;且多将社交媒体笼统考量,难以提出足够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鉴于此,论文通过细分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类型,构建了“心理动机-媒体使用-风险感知-防疫行为”模型,在梳理疫情期间公众社交媒体摇摆使用行为及其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检验其对个体与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测、社交、回避等动机会促使公众摇摆使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从作用机制来看,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可直接影响或间接通过风险感知推动个体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并且配合集体防疫行动;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仅可直接作用于集体防疫行动。另外,社会规范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集体防疫行动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平 《青年记者》2010,(3):76-76
即便公众都能看得懂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过程,只要学者不能和权力撇清关系,公众照样不会服气。只有学术独立,学者才能赢得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