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海外版)1992年第13期《揭开天马之谜》、《甘肃日报》1992年5月3日第1版《铜奔马之谜》和《金星》1992年第5期《“马超龙雀”之谜一解》诸文,介绍了董红、白明两同志撰写武威铜奔马(即“马踏飞革”)制造者一文的情况。这篇文章虽然至今未见发表,但以上三种报刊上的文章已介绍了它的内容,即武威雷台东汉墓主张君就是《华阳国志》上的武威太守张江,铜奔马就是洛阳上西门外平乐馆中的铜飞廉和铜马,张江就是铜奔马的制造者。对此我有不同意见,现在写出来作为商榷。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九年,武威蕾台汉墓出士的一匹铜马俑,凌空飞举,神态极生动,是一件希世艺术珍品。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其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又有人称之为“马踏飞燕”,后来常书鸿先生说是“天马”,但未作论证。去年八月在兰州召开的敦煌学术讨论会上,兰州大学的牛龙菲同志作了新的解说,肯定铜马俑是“天马”,马蹄下踏的那只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禽——龙雀,亦即飞廉风神。《兰州报》、《光明日报》均有报导,本年一月五日《少年文史报》上唐凌同志的答读者问亦引用此说。因汉代“天马”自西北来,而铜马俑又出自武威,“天马、龙雀”之说易为人所接受,其实仍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故不揣浅陋,提出下面几点看法,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马踏飞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首篇课文。这是一篇介绍珍贵文物“马踏飞燕”的说明文。课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文字 ,配合一幅精美的照片 ,介绍了1969年于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马踏飞燕”的造型特点 ,表现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在本组教材中 ,这篇课文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 ,教师可确定如下教学目的 :一是思想方面 ,了解铜奔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金张掖"、"银武威"由来的几种观点的分析,认为甘肃巡抚元展成乾隆六年(1741年)的奏折中所说征收赋税土地分金、银、铜、铁四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二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二等,是有历史依据的。在分析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张掖、武威的人口的基础上,得出"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的结论。由此,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或《飞燕骝》,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祖先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之巧妙。《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  相似文献   

6.
曾出土“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里的一口汉代古井长期以来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见钱眼开”:能将扔进井里的钱币神奇地放大。扔在井底的钱币似乎近在眼前,好像是通过放大镜观看到的一样。古井是一名工作人员对一座东汉古墓做例行检查时发现的,他无意中向一口枯井一瞥,发现不知谁向井里扔了一元钱,钱竟被神奇地放大了许多。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朝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数百年来香火不绝。1969年9月的一天,武威县(今凉州区)群众在此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古墓,出土了文物珍宝“马踏飞燕”。据出土的马…  相似文献   

7.
武威高沟堡古城考察记王宝元一、古今概况高沟堡古城位于甘肃省武威城东25公里的长城乡沙漠之中,西至中沙墩,东临长城月城,南连新地滩,北靠二十里大沙.据《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高沟堡:县东北五十里.周围二百四十丈,高三丈,厚一丈,门一座.牧场在红水河....  相似文献   

8.
武威市京州区青年甚小学是凉州区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小学,创办于1947年,地处名扬海外的“马踏飞燕”出土地——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校园文化气息浓厚,育人环境优雅,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学校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全国发展”的发展目标,突出艺术教育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9.
董红、白明两同志分别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认为甘肃武威铜奔马的制造者是张江,而“析宰”、“金马张”、“金张”也是张江。对此本文作者旁征博引。断然否定了上述说法。  相似文献   

10.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一代,惟有丹阳一郡设有铜官,然记载简略,未明归属。丹阳铜上承春秋战国时的“吴越金锡”,下启唐宋时期的“梅根冶”、“永丰监”,为西汉一代铜器铸造和铜币铸造的铜料主要来源地之一。本文仅就丹阳铜官行政归属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也是最早铸造钱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商汤王于公元前1767年开始铸造“铜贝”(今河南、安徽一带曾出土很多“铜贝”实物),而欧洲是在一千年以后,即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希腊人才制造了欧洲最早的钱币。中国的古钱币,品类之多,质量之繁,更是世界第一。数千种古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能反映出民族的智慧,政治的兴衰,以及经济、  相似文献   

12.
《马踏飞燕》(第十二册)是一篇看图学文,是一篇介绍珍贵文物“马踏飞燕”的说明文。教学时,要紧紧抓住“马踏飞燕”所体现的奇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铜奔马的特点,仔细观察画面,展开适当的联想或合理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铜奔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从而  相似文献   

13.
江西钱币的铸造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汉以前已不可考。汉初,江西境内始见铸造之记述。《豫章图经》云:“南昌山者,昔吴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乐史《太平环宇记》所记相同。吴王濞在汉文帝时据有豫章郡铜山,采铜铸钱。事见于《史记》。南昌山即南昌以西的西山。《新唐书·地理志》载:“洪州豫章郡,有铜坑一。”明南昌府的土产中“铜产西山”可证。吴王濞所铸的铜钱是汉半两钱,数量很多,有“吴、邓钱布天下(吴即吴王刘濞,邓是邓通)”之说。  相似文献   

14.
东汉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了39匹铜马,其中以这匹足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马作飞驰状,高昂首,尾上扬,口张作喘息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上,霎那间吃惊地回首反顾,似要看清那比它还快的庞然大物,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好皋也要弄清踩着了什么东西。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艺术家设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之一任知初编辑: 您写的刊登于1993年第7期(历史教学》上的教材图画解释《东汉铜奔马》一文,我仔细拜读后,感觉意犹未尽,故在此再作一点补充。关于奔马右后足所踏究属何种飞鸟,在国内考古界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前些年颇为流行“马踏飞燕”与“马超龙雀”两说。1986年9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市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考古学大会上,中国考古学家周本雄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新成果——东汉铜奔马的正确名称应当是“马踏飞隼”,从而,为这一艺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鸦片战争154周年前夕,一尊铜马像雕塑在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广东虎门临海的古炮台上落成,取名“节马”。今天起正式对游人开放。  相似文献   

17.
我是铸工     
我是铸工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马荣华以前,在机械行业,一提到铸工这一工种,人们马上就与“铸黑子”三个字联系到一起。几乎没有人爱干这一行。一想到空气中漂浮着黑色粉尘,破旧的设备,大部分靠手工操作的铸造车间,就不禁望而却步。用“脏”“乱”“差”三个字形容铸造...  相似文献   

18.
《甘肃教育》2007,(10X):F0003-F0003
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之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人对马素来竭诚赞美,布封写马的名篇,看得我落泪;《马语者》 更把人与马的沟通,写成了至高无上的赞美诗。我曾经那么喜欢马。来家串门的 朋友,一眼就会看见博物架上众多的‘马’。看到悬到悬在书房门楣的那方匾额。‘十 墓薏梨穗◆ 的书斋名称的由来。“驽马十驾,功茬环鼍巴墨婚的属相,翻圉l_l墨墨圜 的作家。至今已有600多万字36本作品集魔挈鳓暄0霸董盈■暖曩■墨墨■■阿—●一 生果”》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今天,迂墩=1I;喇菖j霹勤犯翱魏哮i茹;墨叠函阑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