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熊晨曦 《历史教学问题》2020,(2):100-108,67
中美资产索赔问题的解决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卡特政府处理资产索赔问题时,在分析和借鉴尼克松政府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试探到首脑谈判,再到高层交涉,最终成功与中国政府签署解决协议。中美资产索赔问题的解决过程凸显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卡特政府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决策的复杂考虑,以及对是选择先建交,还是先恢复中美正常的经贸关系问题的抉择过程。就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进程而言,一方面,中美两国对促进经贸关系的需要加速了资产索赔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资产索赔问题的谈判过程和最终解决也推进了中美两国在其它经贸问题上的合作。但中美资产索赔问题的解决对中美贸易合作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中美整体关系既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而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中国在与美国发展经贸关系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战略步入“后反恐时代”,中美关系“9.11时代”随之结束。“9.11时代”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倒退到好转的过程,并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其具体表现是5个方面:中美战略定位发生转折,政治关系改善;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并与政治脱钩;开创中美反恐与安全领域的利益支撑点;美台关系从提升到降温;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美关系超出双边范畴。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呈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轨迹,从根本上说,这条发展轨迹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与对抗性矛盾的产物。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这是两国关系能够保持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处理中美关系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总体概念,立足分析人类历史上大国关系形成规律,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探索和展望,体现了两国高层在努力构建两国关系总体概念和总体定位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进行磋商的一个战略对话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发挥着建设性的"推进器"和"稳定器"的作用,通过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与内涵,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因素给中美关系产生的干扰,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中美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将奠定未来全球秩序的基石。阐释中美关系的基础及互动方式,解读具体历史阶段中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主导性作用,对于展望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前景以及我国如何实践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的航船一直在风雨中飘摇,在浪涛中前进。虽然不时险象环生,但航向没有改变,航船也没有搁浅触礁。个中原因何在?归根结底一句话:两国的根本利益使然。从中国预购2600架飞机这件事,可以看出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万千图景。  相似文献   

8.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在进入90年代以来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巨大的分歧。但是,人权观念的冲突并不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分析了中美人权观念的分歧所在以及分歧存在的根据,解析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的原由,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一目标出发,求同存异,加强对话,应是中美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外交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参与大量的中美交涉活动,在这过程中他对中美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伍廷芳参与的中美交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我们能加深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美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组成了中、美、日间不均衡的三角关系。日美之间是同盟关系,而中日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就一直是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日本是中美两国交往中都可以借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国会与总统权力的较量、党派斗争、意识形态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国会起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而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则是其作用的主要手段。为发展积极的中美关系,就要加强双方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会的交流与对话、加强对各有关利益集团的工作以及两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对话等。  相似文献   

13.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保税物流形式及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流物流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在高等学校涉外经贸专业中开设保税物流课程、世界物流地理实务等课程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等措施,进而加快保税物流人才培养,以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非常重要。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出发,分析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目标导向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屋面工程是建筑通病比较多的一个分部工程, 本文介绍了某经贸学院大楼屋面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与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认真细致的施工管理, 消除了屋面各项质量通病, 从而达到了整体工程创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实际,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经贸委制定的CIPI指标体系建立了外贸业务分析决策系统框架,利用OLAP分析所建的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指标分析计算出的指标值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网站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专用的数据挖掘仓库,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建立了多个挖掘模型,为经贸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发韧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汉语教育,至中美建交时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间,美国的汉语教育受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因素以及汉语教学方法、语言教育思潮等因素的牵制,经历了初创、转折、跃进到停滞等一系列波折变化。美国汉语教育在这百年间所历经的波折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折射出百年间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学习汉语动机的更移;同时,它亦启示我们,当下海外"汉语热"能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久性,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人士的内在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The Cold War affected the 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1949 and 1990. During those years, preparation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s, personal contact and cross-government relations characterized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exchanges. However, even though the relationship had developed very fast, it was by no means smooth sailing. These exchanges served as a political barometer and also acted as a conduit between the two when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non-existent. It eased the tension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d problems. The 40 years of exchanges wer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sides and one of the valuable cultural legacies that came out of the Cold War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