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分析老子“自然”的三个层次,即“道法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论述老子“自然”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在最高价值与理想原则、处理社会群体关系和个体生存发展三个层面上的运用,分析了作为实现“人文自然”之方法的“无为”。多侧面考察“人文自然”原则,论述“人文自然”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毅义。探究“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的衔接,以及由“人文自然”的提倡和实践走向“天地自然”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国内外声乐论著中经常出现的关于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自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声乐演唱中的自然、绝对不自然、相对自然、自如,并论述了探讨“自然”的问题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及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梳理,概括了“自然说”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不少当时的文人雅客加入了“任自然”的美学意识潮流之中,并最终达到对人格美的崇尚。  相似文献   

6.
“自然”概念的提出是先秦“士文化”的直接产物。从词汇意义上说,“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自己成为这个样子”、“自己这样”,它突出了万物所具有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自在性;在“士文化”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它是宇宙的普遍原则和终极价值,是当时人们修身、治世、处世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得到后世道教的继承和发挥。重要的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然原则、保护原则与和谐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自然观,蕴涵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1)“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2)“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3)“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明乎此,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社会”整体性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看法上 ,历来都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之争。其实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 ,没有它们的矛盾互动 ,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本文以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文化精神都较全面而典型地贯彻在《诗经》中了。作为前者的体现是全民性的本真日常自然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精神 ,而作为后者的体现则是平民的自然 ,以及由平民的自然所孕育生成的《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兴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道法自然”句,一直以来都解读为“道”效法“自然”,然而我们通过对“道”的内涵探讨,从人与道、道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发现,“道法自然”难以自圆其说,非老子原意。老子想表达的是“王或人效法自然”,人作为自然界的行为主体,应该顺随自然而为。  相似文献   

12.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关”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关”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反思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时,一些生态环保人士提出了人类要“敬畏自然”的朴素口号。目的是提醒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保护生态环境,力求减少人为的灾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人却对“敬畏自然”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口号恣意曲解,他们说“敬畏自然”就是“反对以人为本”、“反科学”、“反人类”等等,以此歪曲、抵毁生态环保人士的本意。何祚庥院士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  相似文献   

14.
章怡 《小学教学研究》2022,(19):74-76+85
自然拼读法在国内教学中的实施,分为“前自然拼读”“自然拼读中”“后自然拼读”三个阶段。学校实施自然拼读教学前应关注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词汇拼读的初步体验,此为“前自然拼读”阶段。“前自然拼读”阶段的有效实施是学校自然拼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此阶段中,学生筑牢了英语语音基石,对常用英语词汇有一定的认知,并能够听读一些符合自然拼读规律的单词。教师在一、二年级进行“前自然拼读”阶段的教学策略探索,为自然拼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从词义角度看,自然不但可以解释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还应理解为“任其如此”。从哲学角度上看,自然则包含“自然与道”,“自然与万物”和“自然与政”三个层次。同时,在《老子》中,自然跟无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无为并不是说是无所作为,而是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方式和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便是“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而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自然缺失症”在当代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危害日益凸显,但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建立正确的自然教育观,重视儿童自然教育,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亲自然”活动,把握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和节奏,顺势而为,全力配合学校教育,采取积极的亲自然教育措施,预防或治愈儿童的“自然缺失症”。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本体论,也是他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的“自然”范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其主要含义乃是自是和自在。所以,在人学的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由境界,“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出发点,“越名教而任自然”则是他的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本阐述了魏晋玄学时期“名教”和“自然”的斗争历程。即:王弼“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裴“名教不离自然”郭象“名教即是自然”,而终于达成“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得到后世道教的继承和发挥。重要的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然原则、保护原则与和谐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