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点小补正     
一、关于基希基希(过去鲁迅译为吉须)究竟是哪国的报告文学家,我们长久以来没有弄清楚。1936年周立波翻译他的《秘密的中国》时说:“基希是著名的德国报告文学者。”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在《三月的租界》一文的注释中说:“吉须,德国报告文学家。”197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三月的租界》时的注释中说:“吉须,通译基希,德国报告文学家。”我当时曾写信给人民日报编辑部,指出注释中的小误,  相似文献   

2.
建林 《湖北档案》2004,(1):90-91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用他的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183;斯诺,一个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一个正直勇敢、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是在少年时代,敢于冒险的他就渴望有朝一日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  相似文献   

3.
鲁迅编辑出版活动及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就一直是中外人民研究和学习的对象。“鲁迅研究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在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著述中,唯有鲁迅与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尚著述罕见,大有开掘价值。之所以如此,一是鲁迅一直将其编辑出版活动当作“零碎事”,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着超越常人的敏感。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信中曾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中,鲁迅甚至说:由于文艺家对于社会问题过于“灵敏”,“说得太早,连社会也反对他,也排轧他。”新闻记者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由于职业的性质,他对于社会问题的观察、感觉,也是极为敏锐和细致的。反过来说,如果过于迟钝,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近年来,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往往成为记者观察社会变…  相似文献   

5.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类别:报人的人格建设编号报人最紧要的是人格1938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中说:新闻界的权威都郑重地提到新闻记者的人格问题。有的说:“更紧要的当然是人格,报人在精神上应当是独立不霸,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人民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报人在社会上应当是独立的存在,不是附属品”。有的指出:新闻记者的第一个原则,是要修养人格的。还有人更具体地说:“‘真理是新闻记者唯~的武器,忠实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信条。”所以,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作为了…  相似文献   

7.
送华山     
华山同志去世了,新闻界的同志,特别是在战火纷飞年代同他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几乎都潸然泪下,为中国新闻界一代明星的陨落而惋惜悲痛。华山同志是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投身新闻事业,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中写下大量名篇而一举成名的。一九四七年,郭沫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饱含激情地讴歌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新闻记者。他写道:“无数勇敢正直的新闻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我感觉着我们今天的文坛上应该推他们为祭酒。”“新闻记者的报道文学应该是最新最进步的一种文艺形式。把现实抓得那么牢,反映得那么新鲜,批评得那么迅速!它们成了我们每天的生命。我们每天清晨和晚上,就象中世纪的人要受着神的启示一样,我们是受着新闻记者启示的。”用郭老这段话评价华山是恰当的、公正的,对华山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他是勇敢正直的,他把现实抓得牢牢的,他反映战争是深刻而生动的,他揭露敌人是犀利而无情的,他不仅启示了正在进行血与火斗争的千百万人民,而且象左丘明、司马迁那样,忠实地纪录历史前进的足迹,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为了悼念新华社的这位终生驰骋沙场的老战士,我们这里发表周原同志写的《送华山》一文。这篇文章是激情之作,愤笔之书,是作者含着泪水写下的。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华山,熟悉华山,使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他那独具特色的品德,性格和精神风貌跃于眼前,更深地怀念他,学习他。愿华山作为新闻界的良师益友留在人们心间。编者  相似文献   

8.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找孙庚午去     
年轻时读关于鲁迅的书,看过这样一个情节,多少年了总也忘不了,倘若遇到窝火的事,鲁迅每每会说:“他们再要这样,我就找公洽当兵去!”想着一个一米五六的小老头儿,一面吸着烟,一面挥手戟指,觉得鲁迅这个人真是太可爱了。他说的公洽,是他的绍兴同学陈仪,一起赴日留学,归国后长期在军界任职,上世纪20年代,就是军长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可以说,这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如果一位新闻记者没有敏锐的判断力,那么他很难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更不要说在新闻行业中做出自己的成就,从而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因此,对一位新闻记者的判断力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分析新闻记者判断力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培养新闻记者判断力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用他的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一个正直勇敢、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是在少年时代,敢于冒险的他就渴望有朝一日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未知的世界。1928年,23岁的斯诺,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身挎一架旧式的柯达照相机,漂洋过海,以记者  相似文献   

12.
鲁迅——鲁迅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他声讨“吃人的历史”,他痛打“落水狗”,“中国得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权力者的手”一副永不妥协的样子。1926年的时候,陈西滢大骂鲁迅:“他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冷箭,他常常无故骂人。” 李敖——“漫无心肝的中国知识分子,漫无心肝的日子太久了,实在应该认清自己,振作一  相似文献   

13.
阅报,得知《四库全书》即将全部影印发行。这是今日出版界之一盛事,值得我们在大事记中记上一笔的。提到《四库全书》,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论。他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他还把这同“明人好刻古书”、“今人标点古书”并列,说“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的话是很激烈的。今天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极左,但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假如有这样一位自以为很高明的艺术家,他看见了一尊唐人雕塑的佛像,觉得不够美,于是拿起刀子在上面大刻一通,改变了佛像的原来面貌,我们是该赞扬他作了“艺术加工”,还是应该骂他破坏了文物?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新闻史上最荒诞可笑的,大概要算捷克籍的德国记者、近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创立者、共产党人基希被澳大利亚以“文盲”罪驱逐出境的故事了。中国读者对基希也不陌生,他1933年来中国旅行采访过,写了有名的《秘密的中国》这一报告文学集,曾由周立波翻译出版。年纪大一点的读者,特别是新闻从业者大概是知道此人的。基希因报道希特勒的暴行,在  相似文献   

15.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竞是鲁迅!”鲁迅看到秋自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  相似文献   

16.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1929年初夏,鲁迅在与一班青年文学作者谈话时说到有一位笑嘻嘻善于催稿的某君。这位某君便是孙伏园。许多作家都提到他的笑嘻嘻,看来是他的一种行为特征,不仅是笑嘻嘻,而且在30多岁的时候就蓄起了胡须,以至有人称之为伏老。有好几位当时的作家因为他长得矮,还说他有点像日本人。孙伏园(1894-1966)比鲁迅年轻13岁,早年是鲁迅在绍兴初级师范学堂任校长时的学生,后来考入北京大学(一说是旁听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他就是新潮社的成员,也是文学研究会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19.
一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记者有着非常令人羡慕的责任与义务,但这份光荣的真正内涵却不为许多新闻记者所认识.他们缺少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意识.二今天,是过去的未来,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当代,这创造过程的记录者是新闻记者、文学家,对他们的记录进行筛选、整理、研究的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从学术意义上说,可以解读的历史是由新闻记者、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哲学家共同创作的.新闻记者是“历史”的第一执笔人.他为文学家提供素材,他和文学家一起为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提供研究资料.三  相似文献   

20.
华山,这位善于写通讯报告的新闻记者和作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许多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却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鼓舞人们献身四化,永远奋进。在《文学不能代替新闻》一文中,华山曾响亮地说过:“一个新闻记者应该经常抓住时代的脉搏.”我们回顾一下华山在不同时期的经历,重读一下他的一些作品,可以这么说,他的命运是同时代、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