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工作札记(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活动学雷锋、学先进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宣传好。群众中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要改变这种情况。对亿万群众上街学雷锋做好事,要充分肯定。对其中有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要去宣传,但也不要泼冷水。我们提倡的是常年学先进。今年学雷锋的口号是“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对不同层次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可宣传,只要他做了好事,都应得到社会的承认。要抓好深度报道什么叫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用今日之事实、昨日之背景、未来之展望,经过综合分析写出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中央精神,贴近…  相似文献   

2.
以积极的态度办好《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很有影响,现在已成了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个栏目是根据中央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要使屏幕有较大改观、对热点问题不要回避,要敢于接触、善于引导的指示办起来的。办这个栏目的指导思想是引导舆论,沟通思想,化解矛盾,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焦点不等于就是揭露。焦点就是大家关心的事情,是国家正在着手解决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焦点。选择的角度要从着眼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正面切入。做任何节目都要着眼于帮忙不添乱。既要有真情投入,又要有理性把握。既要为政府分忧,又要为群众解…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受到全国人民尊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爱的周总理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分子论述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有伟大的贡献,而且在新闻工作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他在开创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方面,在结识中外记者开展统一战线方面,特别是在国民党地区成功地创办共  相似文献   

4.
我喜爱读丁玲的散文,尤其喜爱读她写战争时期陕北生活的那些散文,朴实平易,言简意明,内容生动,含意丰富,读起来有亲切感。从她的散文中可以看到陕北那种特殊的环境,在那个特殊时期里所发生的事件,在那些典型事件中令人敬佩的人物,以及她处在那个时期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她的散文注重写人物,她散文中的人物有个性、有理想、有为远大目标奋斗的信念,虽然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然而他们都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三处简文的释读提出了新的意见,涉及通假读破、字义解释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开放和搞活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新同事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首先表现在规模的不断扩大。于去年三月一日截止的统计,我国现有报纸2192家。其中仅邮局发行的766家报纸,期发量就达一亿五千万份。比1980年翻了一番,是建国初期的26倍。报纸种类出现多样化。除了各级共产党的机关报外,还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报纸。有民主党派和非政党的综合性报纸,有分别以少年儿童、青年、老年、妇女、工人、农民、军队和华侨为对象的报纸。有包括经济、科技、政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社会生活服务,广播电视以及行  相似文献   

7.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8.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界拨乱反正,闯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左路线统治下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社会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晚报的兴起,新闻界愈来愈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新华社国内新闻广播已开始增加社会新闻的份量,不少大报也开辟了社会新闻的专栏.为了促使社会新闻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报道领域进行一番探讨,包括西方社会新闻报道的成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2.
谈起新闻中的角度,新闻界一位同行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到北京游览颐和园的人们,稍加留意都会发现,在那斗折漫回的廊壁上,建筑师们特意砌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窗口,形成了观赏湖光山色的不同角度。当你透过一个个扇形、棱形、圆形等窗口,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或波光浩渺,画舫点点;或翠山远跳,亭台隐现……。这种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建筑师们的匠心,对我们选择不同角度写好新闻不是有一定的启迪吗?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确切,但对写新闻选好角度的作用确有相似之妙。所谓新闻中的角度,指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进行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活动称为“大言大行”的话,那么,发生在民间的琐琐碎碎的事情,老百姓细细琐琐的言谈话语,就不妨称为“琐言琐事”。大言大行,可以成为大新闻、头条新闻、要闻版新闻;琐言琐事,只要选择得好,也可以成为好新闻、花边新闻,被转载、被收入集子,受到广泛称赞。大言大行的题材有限,记者参与采写的机会少;琐言琐事,则是无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你身边和你涉猎的范围内发生。应该说,它是普通记者和通讯员的主要新闻资源。它对普通  相似文献   

14.
新闻导语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新闻(消息)的开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注意抓细节。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谈到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一个建议。许多同行对这个见解颇表赞同。那么,什么是细节呢?它原本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划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它虽然是用于文学创作的,对新闻写作是否也用得上呢? 有的同志说,新闻写作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18.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新闻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地说,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等,这些体裁的总称,叫做新闻。狭义地说,就是指“消息”。这里所要讨论的《怎样写新闻》,就是怎样写消息。新闻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说过,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  相似文献   

20.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