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中所显出之道德价值,正由其自身对道德问题之相应。故稼轩对待朱熹与陆九渊,乃能了然二人之治学差异,且于其词中自然流露其对二人学养、感情之不同态度。本即从稼轩词中分析此种差异与不同。  相似文献   

3.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微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相对立;同时又认为,朱熹的格致说为"中年未定之说",而朱熹晚年转向陆九渊"心学"。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现代学者展开朱陆异同的研究,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推动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分别代表不同的理学学派,哲学观点不同导致其治学理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治学宗旨,“明天理灭人欲”(朱)与“明理”、“立心”、“做人”(陆)相对立;为学路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对立于“道不外索”、“明复本心”:治学之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分歧;读书方法上,“解字”与“求血脉”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30年(1162-1192),在理学上互为论敌,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两位大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洞悉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特作叙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朱熹论敌的陈亮之哲学,与同样以朱熹论敌而闻名的陆九渊之哲学进行相互连接与比较探讨。一直以来,关于二人的研究多以陆九渊主人心之内面,陈亮重外界之现象,视二人为立场完全相反的思想家。然笔者却以为陆九渊与陈亮皆有着试图缩小古代圣人与后世之人之间的距离,并模糊两者间的分界线,这一思想上之亲和性。最后,在与明末思想家李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陆九渊与陈亮并无后世王守仁及继承其思想的学者般十分显著的对欲望持肯定态度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代的朱熹、陆九渊分别是道学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们哲学观点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导致二人的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产生了影响久远的朱陆之争。朱熹、陆九渊二人在读书方法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人在读书方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30年(1162—1192)。在理学上互为论敌,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两住大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洞悉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特作叙考。  相似文献   

10.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2.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13.
从红学诞生起,就与论争结下不解之缘。长达一百多年的“旧红学”时期的学术论争,主要围绕着钗黛的是非之辨、小说的“真”“假”之辨、作者家世生平之辨、《红楼梦》版本之辨而热烈展开。当时的论辩虽有浅陋、幼稚之嫌,但却是红学进程的必经环节。诸多成为后世热点的论题,在那时就已经种下了根苗,甚至还进行过小小的“预演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心学中有“心”和“本心”两个概念。“心”是以“思”为职的人体器官,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人脑”;“本心”就是“仁义之心”,是现实的伦理关系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言传身教在“心”(人脑)中的反映,属心理现象。《陆九渊集》中“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一也”中的“心”,是指“于五官最尊大”的“心”(人脑);“本心”、“良心”、“赤子之心”,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相似文献   

15.
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奠基的宋代理学,发展到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两大派系,两派尖锐对立,严重分歧。正本清源,两派的分歧实源于程颢、程颐的洛学对理的认识的细微差异,程颢可谓心学派的宗师,程颐则是理学派的宗师。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偏安江南的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肥“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陆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7.
陆九渊平生主张“不立文字”,留下的诗作不多,后因失散严重,又因搜集整理方面的疏漏,最终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五《诗》中的篇目仅有23首。本文提供的11首诗,确为陆九渊《诗》卷所未载,值得有关专家学者鉴赏、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灌输论"论争颇多.以国外教育界的某些观点作为排斥"灌输论"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灌输论"既不是"无用论"也不是"过时论";"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灌输论".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之为学形式,主要是指从师亲友、读书考古、学问思辨等方面。其为学主张主要有: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必信;书不可束之不观,亦不可泛观;亲师友而不泛从师友。这些主张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陆九渊的为学风格:切己致思、自作主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