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威威 《江苏高教》2012,(5):124-126
当前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回归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可以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方法有:启发道德认知,以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为主的理论说服式;触动道德情感,以道德体验为主的情感教育式;培养创新意识,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开放建构式;践履道德行动,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实践体验式;开辟交往空间,以多端交互式虚拟存在的网络教育式等。  相似文献   

2.
周围 《辽宁教育研究》2012,(12):112-115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传统和当代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本性决定人类具有审美能力。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审美观念中审美与功利是紧密联系的,中外最早的艺术史资料和美学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审美活动的功利性逐渐退隐,由显性功利变为隐性功利。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功利、道德都是先行先在的,它们必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审美的隐性功利性。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教师常常被作为赞美的对象而存在,实际上,教师作为普通的人,其行为(如教书、育人、科研和自我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功利性的一面。教师行为中的功利性可以从人性的角度、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以及心理学角度得以解释。因此,正确对待这种功利性,尽可能减少教师功利性行为的发生,国家与政府应从几方面做出努力: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继续改革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教育传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取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中的政治至上,教育内容中的实用至上,德育思想中的以德至用以及教学方法中的重考轻教。这种传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也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8.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假大空”是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界研究多从道德教育外因开出“处方”试图“根治”,但效果不很明显。文章将道德悖论研究的成果“移植”入道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内因出发,提出重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的方法路径,对道德教育未来取向具有方法论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大学员的价值取向明显地由义务向功利转变,政治取向具有功利性,学习上的功利化现象更加明显,在人际交往上实用和互惠色彩更加明显.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电大学员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本质、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制裁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探讨了这些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巨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成人教育理念有许多共同点,对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具体来说,我国成人教育办学要引入市场机制,成人教育的对象要突出"社会成人",成人教育办学重心和价值取向要面向农村、社区和企业,以此构建起我国成人教育的新型价值体系,推动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核心,它是指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直接联系在一定的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实践,作为人学主旨的道德实践,从理论上、内容上和科学方法上奠定了当代德育坚实的发展方向,对于建构和提升道德实践主体人的责任感,善恶观和自主自律意识等道德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从伦理学视角解读,以人为本内涵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指向:(一)提升人类主体的道德人格,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爱,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使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奠基在人格的守护与提升上;(二)实践价值理性的道德精神,凡是涉及人的道德需要,都给予理解和尊重,既重视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和人生权利的渴求,又重视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三)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与人文协同并行的和谐社会,把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作为历史进步标志的终极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塑造尤其重要.随着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道德功利古已有之。在当代中国,它有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只看到它局限性和不完满性,看不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合理性,试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苛求人人都达到超功利的神圣崇高的道德境界,是道德理性的迷失与偏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健全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