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回归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可以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方法有:启发道德认知,以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为主的理论说服式;触动道德情感,以道德体验为主的情感教育式;培养创新意识,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开放建构式;践履道德行动,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实践体验式;开辟交往空间,以多端交互式虚拟存在的网络教育式等。 相似文献
2.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传统和当代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4.
刘求长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61-63
人类的本性决定人类具有审美能力。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审美观念中审美与功利是紧密联系的,中外最早的艺术史资料和美学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审美活动的功利性逐渐退隐,由显性功利变为隐性功利。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功利、道德都是先行先在的,它们必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审美的隐性功利性。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刘晓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2):32-35,39
教师常常被作为赞美的对象而存在,实际上,教师作为普通的人,其行为(如教书、育人、科研和自我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功利性的一面。教师行为中的功利性可以从人性的角度、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以及心理学角度得以解释。因此,正确对待这种功利性,尽可能减少教师功利性行为的发生,国家与政府应从几方面做出努力: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继续改革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消极道德教育的弊端,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教育传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取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中的政治至上,教育内容中的实用至上,德育思想中的以德至用以及教学方法中的重考轻教。这种传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也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9.
张见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8):62-63,125
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假大空”是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界研究多从道德教育外因开出“处方”试图“根治”,但效果不很明显。文章将道德悖论研究的成果“移植”入道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内因出发,提出重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的方法路径,对道德教育未来取向具有方法论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增编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教育研究的科学主义取向探求教育的本质规律,人本文化取向则追寻教育的解释性理解,而实用主义取向更强调的是方法的实际效用。对三种教育研究取向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分析,揭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即强调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1):41-4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才干,养育人的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所追求的除物质的充分满足外,应是才能的最大发挥和精神的最大满足。人的思想意识和素质修养,对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养育人才素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刘雅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58-60
分析了德育的内涵,认为德育失真的根源是功利性德育观的侵蚀,指出了德育的审美必要性及其意蕴,深层次揭示了德育审美意蕴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认为"生活论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希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42-45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刘琴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30-31,34
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塑造尤其重要.随着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糜海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9-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从伦理学视角解读,以人为本内涵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指向:(一)提升人类主体的道德人格,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爱,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使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奠基在人格的守护与提升上;(二)实践价值理性的道德精神,凡是涉及人的道德需要,都给予理解和尊重,既重视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和人生权利的渴求,又重视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三)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与人文协同并行的和谐社会,把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作为历史进步标志的终极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6.
魏颖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17-18
高校德育的人本化,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来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德育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现代德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人性的觉醒和对个性的尊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特点是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德育内容上,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自我育德等。 相似文献
18.
苏丽君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4):120-122
多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双重挤压.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出现人魅力和人价值渗透力的欠缺。变成了一种技术理性附庸。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促进德育回归人,增强人化渗透和人创新力,建构一种整体德育的社会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15-19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全球化给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在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将是未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要很好地将这样的德育内容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德育中,就必须摒弃原来的功利主义的德育观,运用美育来促进德育,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完成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层面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