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大金 《今日教育》2007,(2S):47-49
肖川,一个质朴而又响亮的名字,一个为自由和独立人格呐喊的人。一直读着他的文章,感受着他那如诗如画的情思.感受着从他那些独具生命质感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率真、执着的性格。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谋面,但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熟悉。终于有机会去采访他了.在满是书香的办公室里.肖川教授带着韵味十足的湖南乡音侃侃而谈。[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胡乐乐  董苇 《教师博览》2008,(11):61-61
肖老师近日从成都借道青岛去沈阳,给我带来了渴望已久的他的新著——四卷本教育随笔的最后一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岳麓书社2008年5月第1版)。这本书论及教育的诸多方面,但其灵魂是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此展开的,值得我们这些希望通过教育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用心品读。  相似文献   

3.
魏群 《今日教育》2008,(10):5-5
一直都爱看书,在快乐时、忧伤时、彷徨时、寂寞时:在晴明的月夜.淅沥的雨天,清幽的树林,旷远的山野,宁静的小屋,充溢花香的阳台;在堆满作业的办公桌,甚至在颠簸、喧嚣的列车上……只要手上有书。心里就多了一份宁静.少了几分浮躁与不安。一个人手把诗书的那种惬意.该是怎样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与各种教育期刊更结下了不解之缘。《今日教育》无疑是其中的最爱。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作为一个美学课程的教师,还是作为一个美学研究者,如何使美学理论少一些晦涩,多一些鲜活和灵动,于兼具双重身份的我而言,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题。实际上,这几乎也应该是美学及其教育史上的难题。众所周知,自鲍姆伽通的《美学》诞生以来,美学理论就因其与理性哲学天然的亲和力而多少显得与普通读者有些距离感,并且在其不长不短的发展历史中因为这种距离感又衍生出某种神秘感。今天我们大致明白,这种神秘感的诞生,并不能简单地被归因干艺术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因素,而更可能是因为很多时候美学实际上被作为构成理性主义神话的一部分而对待,这个现代性的神话似乎是乐于使之对人们保持一种神秘感的。  相似文献   

5.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读书的时代才是一个有文化味的时代,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底蕴的民族,一个读书的学校才是一个优秀的受教育去处。记得一个教育学者说,一所学校的品质不少见证于图书馆。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狄金森)只有读书,才会引起对现实问题(教育当然在其中)的深入思考。书是用文字凝结的智慧,借用智慧的引领从而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育的目的就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天地间,一树寒梅夺目而来,朵朵梅花在枝头绽放,装点着苍茫的天地:这是一本书的装帧,雅致、轻盈、耐人寻味的艺术创意--红梅映雪.它使我在开卷之前便体味到了情趣与艺术交融的诗意之美.这便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的第四卷--<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所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与感怀.  相似文献   

8.
1 合上《诗意语文》时,我闭上了眼睛。一个身材不高的骑士,骑着一匹白马,斜背一柄长剑。他向着风起云涌、雪照云光的天涯进发,在茫茫一片的大地上,他背影杳眇,他的每一串脚印都是杏坛奇葩,是唐风宋韵的诗行……  相似文献   

9.
杜鹏 《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33-134
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撰写的《语文的境界与追求》,2007年8月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手捧这本抒写精细、编辑精致的语文著作,在抢先拜读的喜悦中,课余细研,灯下漫思,已经感受到一个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诗意是生命和谐的维生素;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美通过艺术与诗意笼罩、覆盖着人生;发掘人生的诗意是人在自然恩赐和社会修炼中所锻铸的特有的功能,诗意的栖居是人所能选择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中哲西圣们的执意追求;我们应当创造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职业生活的文明化,精神生活的诗意化以应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1,(9):22-24
“了解郑勤砚的人.都称她是才女。确实,她能写一笔秀美的小楷.能画很好的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她能歌善舞.学生时代的她.是学校舞台上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独唱、独舞者.而且还能谈钢琴。这些.对一个美术教育博士来说.都属于理论研究之外的业余爱好.但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个闷坐书斋的苦学者.而是能广闻博识的富有智慧与悟性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缘起《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经典名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表面上看,《荷塘月色》并不难懂,但真正读懂却也不易,需要用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相似文献   

13.
熊振鸿 《师道》2012,(3):60-61
教育的关注点是什么?我以为,教育的关注点是课堂、是学生。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是要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和课堂,以便让我们的教育更切近科学。下面的一些“微语”,选自我平时观察思考后获得的写在博客上的一点浅陋见解,分为“教学”、“学生”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肖川先生的文章,似淡雅的香茗,又似陈年的烈酒,余味无穷。而他的教育随笔专辑《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思想新颖深刻,文采清新隽永,使我手不释卷,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6.
周颖 《湖南教育》2008,(3):44-45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延续了肖川前两本教育随笔的风格,其文字如诗歌之美丽,其着笔贴近教育实践,其内容直指教育之意蕴.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以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抒写他人生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力求激其研读之趣,促其纵横之思,融其真善之情,让童心在英语课堂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8.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船讯》是美国现代女作家安妮·普鲁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真实地反映了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及其树立的一切生活法则所导致的生命主体性的破坏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困惑和迷失。同时,作者又为平凡的主人公奎尔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使其最终完成了寻回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本文以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困境与对诗意栖居的理想描绘两方面为出发点,并结合普鲁的写作风格,探讨了小说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