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明清微州妇女节烈现象是异常突出的。节烈妇女可以务出四个最基本的类别:节妇、贞女、烈妇、烈女。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相互转化,贞女、烈女与节妇、烈妇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妇女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殉烈之义与家庭责任之间’权衡之后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朝政府对贞节妇女的旌表非常重视,但最终能获取朝廷旌表的节烈妇女毕竟只占符合旌表条件妇女当中的极少数。烈女事迹记载在朝廷只存于部分皇帝批准旌表呈请的记录,正史记载的节烈妇女也非常有限,无法使更多的节烈妇女事迹得以流传后世。于是一些文人士大夫为弥补旌袁的诸种不足,开辟另外的空间来表扬贞节妇女,包括地方志的采录、家谱的录入和文集记载。知识精英的文字记载与国家旌表在社会效果上殊途同归,成为有效的教化手段,弥补了国家旌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孝道、母道和妇道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地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承担起众多的家庭义务。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抚养、教育子息以尽母道,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和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以尽妇道。她们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明清节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节烈妇女问题研究涉及贞节观念、节烈旌表制度、贞节教育及节烈妇女行为等,区域节烈妇女尤被关注,研究理念、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有突破,但存在材料和观点脱节、史料挖掘和对节烈妇女生活实际关注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相似文献   

10.
祠堂是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在徽州祠堂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祠堂。除了官方建立的节烈女祠堂外,徽州宗族也建立了许多非官方的女性祠堂.这涉及到三个方面情况:一、里人、族人、家人建设节烈女祠,以表彰女性节烈行为;二、对于男女祖先神主共同供奉的祠堂,节烈妇女神主享有优越待遇;三、并非专门供奉节烈妇女神主的女祠建设与妇女节烈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开辟了多种渠道来表彰节烈妇女,明清徼州也有大量知识精英记载节烈妇女的事迹,然而仍有有大量的节烈妇女可能被湮灭不彰.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口头称颂以其低廉的成本需求及快捷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迹不彰给节烈妇女与主流社会带来的双重缺憾.由于大众的口头称颂,推动了明清徽州节烈事迹的广泛传播,进入大众、社会与国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说,分别以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与民间大众各自而又互相配合的表彰形成的合力,对徽州节烈风气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扼杀了许多妇女的青春与生命.  相似文献   

12.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突出。节烈妇女是指因满足一定条件而受到朝廷或地方官府旌表的女性,有节妇、贞女、烈妇、列女之分,节妇守节、贞女守贞行为方式亦不同。许多贞节妇女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承担起家庭义务,为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中国婚姻历史不难发现,节烈观的存在是对女子再嫁的严格约束。整个封建社会对女子再嫁的态度,宽容时少、苛刻时多。唐代以前,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较为宽松;宋明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紧;清代终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便屈服于男性的统治之下,封建礼教犹如一条巨大的绳索,牢牢地束缚了女子的自由,葬送了无数无辜女子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上层社会妇女生活可分为在室、出嫁为妇和晚年三个时期,她们每个时期的生活重心各不相同.在室女生活阶段表现为:精习女红烹饪诸手艺;孝顺父母;读书识字明义理.在家为妇生活阶段:孝事舅姑;相夫教子,主持家内事务;从事慈善事业,乐善好施.晚年生活阶段:仍然勤俭持家,为广大女妇及后辈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州上层社会妇女生活可分为在室、出嫁为妇和晚年三个时期,她们每个时期的生活重心各不相同。在室女生活阶段表现为:精习女红烹饪诸手艺;孝顺父母;读书识字明义理。在家为妇生活阶段:孝事舅姑;相夫教子,主持家内事务;从事慈善事业,乐善好施。晚年生活阶段:仍然勤俭持家,为广大女妇及后辈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徽州的荒政事务。在徽商影响之下,徽州的荒政形成了特色:官商共济使其成效斐然;宗族内部救济与政府救济有机结合;救济经费、物资等运作的商业化。徽商参与徽州荒政事务有助于缓和徽州的社会矛盾,协调徽州的商民、官民关系,从而促进了徽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镜花缘》妇女观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花缘》并未提倡男女平等的妇女观,而是落后于时代,以维护封建宗法为价值取向,批评武则天称帝违反男子中心世系制,对女性评价失准,提倡女子读书考才女,目的仍是为男性服务;从贞节出发反对社会落后习俗,宣传愚忠愚孝的节烈观,提倡烈女殉夫,反映封建纲常毒害思想后人情的冷漠。作者的创作思想受封建伦理纲常束缚,在民主思想萌动的明清之际是保守的、落后于时代潮流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对于妇女在伦理行为方面有着完整严备的礼教规范,这种规范的落实得力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在"女教"宣扬上的影响与作用未被前人足够重视。明季小说中大量采引节妇烈女故事,加之小说"教化为先"的创作传统,在明季盛行的小说一体亦足以成为除朝廷官方而外的更为普及、流传深广的"女教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