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  相似文献   

2.
《散文文体论》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剑晖教授的散文评论与研究论文集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 0 0 2年 9月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近 2 0年散文研究的心血 ,因为他把散文研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生命形式。80年代初 ,陈剑晖以《秦牧散文的艺术独特性》、《岭南散文风格初探》在《文学评论》发表后 ,相继写了关于黄秋耘、陈残云、紫风、岑桑、苏晨、沈仁康、万振林等作家的 10余篇散文评论 ,为文坛所关注。结集成本书的第二辑“岭南散文论”。 90年代以来 ,他一方面继续散文作家评论 ,论列了梦莉、司马攻、黑孩、戴少华、杨牧、李黎…  相似文献   

3.
陈平原的《中国散文小说史》和顾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散文》都设有欧阳修散文论的章节。两家所言实际上反映出古代散文研究的两种普遍存在的突出倾向,即一是从研究现代散文的经验出发来研究古代散文;一是从西方美文的观念出发来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前者看重古代散文中和现代散文面目相似的作品;后者径直以所谓边缘性、附带性、分散性、私秘性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特性。这些似乎都有悖于从古代散文创作实际、批评实际出发研究古代散文的基本原则,因而,所得结论未必尽能深中肯綮。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随感录”是启蒙的产物.中国散文的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的反思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审美性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散文理论方面,并且深受西方文学艺术资源的影响.外国的Essay理论、“美的文学”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美学建构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明玉、冯源新著《四川当代散文史论》,从“传统、变动、现代”三个维度探寻四川散文作家作品创作的历史继承和时代特征,是区域性文学发展史中重要的学术尝试,对“四川当代散文”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具有原创建构之功,在“史”与“论”上均有学术研究的独创价值。  相似文献   

7.
曾焕鹏的专著《中国当代散文论》和《当代散文再论》在散文批评实践和散文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体现在富有个人创见的散文理论观,注重散文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散文创作·领域新人的扶植和支持,对散文薄弱研究领域和福建散文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伯顿·莱夫尔认为句法是散文翻译的最佳单位。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他的风格再现手段为理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篇散文的英译作品从排比、重复、设问和短句这几种类型进行风格再现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再现散文风格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通常分期,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概括又具体、详尽地梳理并缕述了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实在进展,对其成就及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回顾和反思,对其中有重要贡献的作家和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了撮要的介绍和精简的评价,最后在“简短结语”中提出三点思考意见:第一,“范畴论”问题,未能彻底厘清,从而留下严重后患;第二,因为散文范畴的泛化,散文的特征论、创作论、批评与鉴赏论等均无从着手;第三,中国古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完成散文文体的净化应勇敢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创新理论的考察和海峡两岸散文创作的分析,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海峡两岸现代散文的创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大陆现代散文创作较突出地体现了“载道”的文学精神,台湾现代散文则较多地表现出“言志”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及散文创作实践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契合这一特点.余氏散文理论的“弹性”说、“密度”说、“质料”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又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余氏散文创作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为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走古典与现代契合之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关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散文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中国近现代留学生作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留学生作家群对现代散文所进行的非常准确的审美定位与规范,对现代散文表现领域和功能的大力拓展以及对现代散文文体积极建构等方面。正是因为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现代散文才获得了一种现代的品质,才获得了与小说诗歌相媲美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散文研究受到轻视,研究散文的人缺乏应有的自信与自尊.这种状况应得到改变.要拓展和深化新世纪的散文研究,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其一,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促进散文观念的现代化,加强散文研究者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气质,同时具备独立而健全的批评人格;其二,确立以“精神性”、“心灵性”、“自由性”、“真实性”以及“情调”、“氛围”、“味道”等一套属于散文的理论范畴;其三,将“西方化”转变为“化西方”,让“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相互交融,从而创造一种既具现代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性品格和气韵的散文研究范型;其四,改变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强化整体性分析思维和动态平衡思维.  相似文献   

15.
张纹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120-123,128
以散文概念为中心,兼及对散语的考辨论析,这是马茂军重建其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必要奠基。在《宋代散文史论》中,马茂军将风神、自由、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同时纳入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研究和传统研究领域,彰显着其理论探索的巨大勇气,且以此为理论基石,展开对宋代散文作家论和流派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受信息化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散文创作体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成分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理性思考渗透甚至贯穿全篇的现象出现在反映各类题材的散文中,与以往哲理思想多出现于题材涉及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散文创作相比,如今凸显理性思考的散文呈“扩大”“张扬”的趋势,即本文称之为“理性散文扩张”,具体体现为思想的“扩张”、思维方式的“扩张”、“领地”和“体式”的“扩张”。这一新特点将影响散文理论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19.
阮忠是近年来在古代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古代散文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散文概说》、《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先唐散文论稿》、《唐宋散文创作与批评》等著作,内容涉及广泛,视角观照独特,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理论阐释,无不体现了他缜密的思考和宏博的学识。在对先唐散文的系统观照中,阮忠善于打破固有的认识,提出自己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文化与文学的通感中挖掘古代散文的艺术灵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西方随笔理论的引入,中国现代散文一开始便确立“闲话”体理论的独特地位和强势话语。但这一理论的背后,却潜伏着中国现代学者在理论上轻视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的倾向。而本文意在寻找和研究与此不同的另一血脉的散文理论资源,指出“艺术性”美文的理论主张,经由周作人首倡。并得到梁实秋、徐志摩等人的积极回应,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初以何其芳为代表的新进散文家那里得到全面发展,并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