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4.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5.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沽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同场同模式的词义演变趋势是体现在不同语言词义演变中的共性规则.而认知原型则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认知原型指导下的词义发展趋势也有着同场同模式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8.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学角度看词义引申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关于词义引申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缺陷,即了忽略了词义引申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上,人们的心理活动在词义引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词义引申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词义的联想引申有两个基本途径 ,即相似联想引申和关系联想引申。  相似文献   

10.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11.
古今词义不同,是由于发展和变化。我再三强调,研究古代汉语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有很多相同之点。在词义方面,有很多跟古汉语还是一样的,例如天、地、人、牛、马等。可是还有很多的词义不一样。我就讲词义,也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发展与变化不同。发展指的是一般所谓引申,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原来没有这个意义,后来产生了新的意思,但是原来的意思还存在,这就是发展。例如“口”字,口是嘴的意思,指身体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说嘴不说“口”)。但后来有个引申意思,比如:山口、  相似文献   

12.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14.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7.
形声字的“声符”表意是形声字意义和“声符”意义互相制约、双向选择促成的。从词义的发展变化和字的孳乳衍生方面做动态考察,可以发现,由于字的移用、借用,往往造成形声字本义和“声符”本义的移位、错位,致使二联系的脱节。而词义引申、分化的多层面、多向度、多环节又决定了由此而衍生的形声字的“声符”表意的淡化、模糊,造成声符表意的日益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词义引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词义的引申是指某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而有关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词义引申是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思维日益发达的反映。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达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词义发展的基本方式。从这个基本原则看,汉语词义的引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对词义引申的研究,开创了系统研究汉字本义及其引申义的新方法: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据,探求字的本义;以字的本义为核心,推求词义的引申线索,重建每一个词语的词义系统。而且,段氏已经发现了词义引申规律与人类的思维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了一些词义引申规律的雏形,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的普遍性、系统性与规律性,为后人建立起完整的词义引申系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霝”“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