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五二年苏联召开了关於讨论改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会议,这篇文章是会议上讨论的主要问题的一个简要概述,特介绍出来供参考。本文原名“推广优良经验,坚决消除缺点”,现我们为明确内容起见,改为“苏联改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讨论问题概述”。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93年13期署名“史”的文章关于五十年代联合国武装干涉朝鲜决议的一个问题”(下称史文),意在回答罗迅的来信:“50年代联合国通过武装干涉朝鲜的决议时苏联为什么没有行使否决权”.笔者对史文的回答略感欠缺,特作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3.
教育产业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讨论历程  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高潮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左右,第二阶段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80年代开始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巡,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1993年前后教育界围绕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明确了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需要,同时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讨论主要集中在教育市场、教育产业的概念、如何改革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等方面。199…  相似文献   

4.
教育产业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中,教育产业化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现将近两年来的讨论情况概述如下。有的论者认为,教育不是产业。其主要理由是:第一,教育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教师不是产业工人。教育不能直接生产出任何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生产的,是“间接的”、“潜在的”和“可能的”生产力,不是直接的生产力。教育只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因素,不论其作用多么大,绝不等同于生产本身。教育既然不是生产,当然也就不是产业和产业部门了。第二,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和“教化”功能,不同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教育不…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委讨论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本刊讯:日前,国家教委内部召开了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计划建设司、成人教育司、高教司、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教司、中国职教学会、职教中心研究所等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及各司局有关处室的同志。在张孝文、王明达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苏联从下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小学阶段将改为四年,学习期限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在数量方面会有什么大的变动,具体地说,就是教材份量不会加重。苏联目前实施的《学校改革方案》规定儿童六岁入学,也就是比从前提前一年。六岁入学的儿童将在“过渡班”里学习一年;换言之,那时的一年级将是从幼儿园向小学过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教师工资的增长如果总落后于其他经济部门的职工工资的增长,那么教育部门就只能从劳动市场上得到最差等的专门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苏联党和政府对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一向十分重视。1964年,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是90.8卢布,1969年是116.8卢布;1982年是137.5卢布,已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7.6%。1984年4月,苏联决定每年用35亿卢布增加教师工资,使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增长30—35%。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验理论问题讨论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第二届全国教育实验学术研讨会(即南通会议)之后,全国教育实验研究协作组和《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又于1990年12月17日至19日在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一次小型的教育实验理论问题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教育理论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和教育实验工作者就教育实验的界说与类型展开了讨论,还论证了国家教委基教司委托华中师大教育系起草的《教育改革实验成果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稿。会议还协商了将在1991年10月于天津教科院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实验学术研讨会的有关事宜。可以说,这次会议是南通会议的深化,又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王卫东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孙喜亭、成有信两位先生主持的“教育博士论坛”分别于1995年10月21日和11月25日连续两次对有关教育价值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教育价值的概念问题教育价值的概念问题是教...  相似文献   

10.
全苏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已于1988年12月20日—23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国家教委主席雅戈金作了题为《通过人道化和民主化使教育达到新的质量水平》的报告。报告涉及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及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联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藍图今年四月十八日赫魯曉夫在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談到关于苏联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赫魯晓夫说:“……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走向生活,走向有益的劳动,……这应当成为我們学校的主要任务。……必须更多地注意青年工人夜校的工作,以便使所有在生产崗位上的青年男女……都可以在夜校中受到中等教育。……他接着说,“显然应当改革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其接近生产并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应当多招收些具有生活經驗和实际工齡的青年。中等学校的改革有助于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高等学校,首先是技术学校的发展,特别应当遵循夜校和函授学校的路綫。必须使从事社会有益劳动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在业余能学习艺术、绘画、音乐、人文科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苏联东欧学会主持召开的苏联东欧国家教育问题讨论会,于六月六日至十二日在上海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五十四人,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教育、科研所和高等院校等二十四个单位,提交论文三十一篇。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会议  相似文献   

13.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领域比国民教育与人类前途的联系更密切的了。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国民教育体系都要确保对下一代的培训,以完成所面临的任务。因此,我们党和国家的创始人列宁极为关心国民教育首先是普通教育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巩固问题。教育的社会本质,教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目的和任务,首先取决于在人类历史上实现全体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崇高的理想。列宁非常注意教育的崇高社会使命,他强调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问题的讨论编者按:由北京师大成有信、孙喜亭教授主持的北京“教育博士论坛”第五、六次学术研讨会,就“教育价值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讨,特别是就教育价值的含义与对我国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展开了讨论。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基本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争论首先是在苏联引起的,除了官方的争论外,许多学者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争论不外乎是否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文章分析了苏联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想讨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的培养,关系教育科学的发展,关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也直接关系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既是教育界内部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呼声,本刊自本期起将连续提供篇幅开展这一讨论。三月二十日,本刊编辑部举办了第一次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近三十名教师、研究生及大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上,大家的议论焦点很快集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上。与会同志摆事实、讲道理,提对策,各抒己见,讨论异常热烈。现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期讨论继续深入。为使讨论集中,本编辑部还拟了若干参考题附在本栏后面——当然,讨论也不限于这些问题,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本着“百家争鸣”精神参与这一讨论,多角度,多方面地深入探讨,把道理说深说透,共同提高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九月十日,广州地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三十余人,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讨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与会者分析了在今天新时期中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征。有同志认为,现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有明显的不同。在他们身上,既有不如年长兄姐的弱点和短处;又有胜过自己前辈的优点和长处;既有“文化大革命”动乱时代的思想痕迹,又有进入“四化”建设新时期的思想脉搏;新与旧溶于一体,积极与消极集于一身。总之,是懂得思索,不轻信盲从;讲求实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教育学会于去年12月25日至28日,在广州举行第七届年会。会议讨论了目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重点探讨当前德育的有关问题。会议参加者在发言中指出:人的思想是跟社会经济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展,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德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我国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按时代的精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职业》1994,(3):7-9
关于教育市场问题讨论的综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对教育市场问题存在着若干不同的看法,现综述如下:关于教育产业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的产业,他的产品(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具...  相似文献   

20.
从 1997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讨论之热烈,研究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现在,讨论还在进行之中,所以,认真回顾和分析这场大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现在为止, 3年来的大讨论大致可以分成 4个阶段:   一、引发阶段。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 1997年第 11期“世纪观察”栏目的 3篇文章。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一位大学教师和一位离职不久的中学教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中小学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