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梅 《学语文》2008,(5):11-12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神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锝。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或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这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只有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汲取经验和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掌握课堂教学传授的平面设计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甚至是深入市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式学习.充分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使设计在美观的情况下更具经济性.实用性,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的.是本文所要探寻的平面设计专业体验式学习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是记住具体的化学知识,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建立起对化学的正确认识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传授具体知识的层面.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6.
国际互联网进入化学课堂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今的世界是个信息的世界,学生不但要学前人遗留的有用知识,更要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的知识,才能生存.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另下定义解释成“教学生怎样学”;“学问”是“学怎样提出问题”;而“学识”是“学怎样求新的知识”.学生时代在人的一生中只占据了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一个人在工作后,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信息,在学校中学的很多知识会迅速的趋于老化,这就需要更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代就得学习.由此看来,着眼发展,着眼未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7.
施云鹏 《考试周刊》2009,(49):41-41
近年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很短的时间内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境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导入,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传导给学生。这里,“导”是手段,“入”是目的。“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中等师范教材浅谈  相似文献   

10.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经历了重视传授知识(主要是“文革”前)和强调发展能力(主要是“文革”后)两个阶段以后,已经感到还必须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非智力因素”是近几年才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前些年,国内出现了一股智力热。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开发智力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做了大量工作。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弄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正确关系及其在学习和成才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心剂。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反映的是自然界千奇百态的现象和规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是靠挂图、模型等来传授知识,形式单调、枯燥,使学生感到无聊,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用说独立研究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一门核心的课程。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的平台.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意义的。通过课堂上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在教师创造的课堂情景之下,小学生的母语知识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支教工作中的一件教学事例来反思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引入部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引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任何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必定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知识获得过程、方法,尤其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课堂传授灌输手段更为突出,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此下去,学生自然是人“物”化了。  相似文献   

15.
如果非要指出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就要从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来说了。界定教师角色,就应从“育人”谈起。“育人”,即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角色就是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者。从传授知识来看教师角色应从以下几点来定位:(1)教师是终身学习者,让自己不断“充电”,成为不息的“源头水”和“长流水”,并且成为通识型教师。(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带给学生学习幸福感的…  相似文献   

16.
学校图书馆服务于研究性学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校图书馆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在各中小学逐步展开。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会学习”。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所需的创造型人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8.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刚类型的教育形式: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相似文献   

19.
教育伦理学视阁下的合作学习研究,旨在通过对合作学习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它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个体”的发展,从“方法”的运用转向对“目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军 《上海教育》2003,(7B):50-50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