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2.
咏鹅     
周末回老家,独自一人坐在乡间的田埂上,看着小河里几只鹅在悠闲地浮水,一群戏水的小孩相互打闹,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读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相似文献   

3.
《鹅》(“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一册)这首诗开始连用三个“鹅”字,粗看似乎没有讲头,细析则韵味十足,耐人品味.在讨论这半句诗时,有位同学说,“鹅,鹅,鹅”是  相似文献   

4.
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 ,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 (包括思想感情 )的反映。学生想要比较准确、具体地反映事件 ,首先得认清事物 ,这就需要从观察入手。那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观察能力呢 ?只有经过细致观察 ,了解所要反映的事物 ,才能写得具体 ,写得真切。唐朝骆宾王七岁所作《咏鹅》诗 :鹅 ,鹅 ,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先说观察到的颜色 ,白白的鹅毛 ,红红的鹅掌 ,绿澄澄的水鲜艳悦目 !再看观察到的动作 ,“向天歌” ,“浮绿水” ,“拨清波”。“歌”、“浮”、“拨”三字精确地抓住了鹅儿浮水的特点 ,描绘了情态。“曲颈向天歌”…  相似文献   

5.
赏诗三品     
赏花有三种境界:茗赏为上,谈赏次之,酒赏最下,故古人谓之“赏花三品”。实际上,对诗的欣赏,也有类似的层次高下之分,即:理解为下,玩味为中,体验为上。这种差别并不完全依赖读诗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对我谈起那首只能算是雅致儿歌的诗《鹅》,居然很认真地指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颜色太俗气了。”他  相似文献   

6.
说起鹅,小朋友们能很快联想到骆宾王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你们知道吗,据说我国晋代大书法家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将《鹅》改为《咏鹅》 ,显然不是无意之举。一、题文一致。单看题目 ,《鹅》可以写出说明性的文章。而《咏鹅》是一首描绘鹅在水中浮游时的欢快情景的诗歌。诗歌中描绘了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 ,大声向天空歌唱 ;白绒绒的鹅毛浮在绿水上 ,红红的脚掌划着清清的水波。二、题图协调。看了“鹅”这个题目 ,小学生可能会去观察鹅的外形 ,而题目改为“咏鹅”后 ,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 :为什么要咏鹅 ?这样观察时学生不只会观察鹅的外形 ,而且还会观察鹅的神态。三、直陈感情。“鹅”是名词 ,在“鹅”前加了…  相似文献   

8.
鹅群变阵     
资银 《小学生导读》2008,(Z2):39-39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才子骆宾王7岁时写的这首《咏鹅》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现在有一道关于鹅的题目,需要动一点点脑筋。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0.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11.
编在高中一册的《硕鼠》为三百篇中的刺诗名作,对于诗中“硕鼠”一词的解释,课本训“硕”为“大”,这样,“硕鼠”便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可译为“大老鼠”。其实,这个解释是很值得怀疑的。《硕鼠》,《诗序》说:“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诗序》的这一解释,汉以来的经学家几无持异议者。清人陈奂硕甫在其所著《诗毛氏传疏》卷九中据《尔雅》及《易》郑注引诗,认为“硕”“鼫”古通用,“硕鼠”即“鼫鼠”。此说极是。但陈氏“笃守毛义”,不敢指出《诗序》的错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给后世解释《硕鼠》带来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今人说诗,大都赞同《诗序》,但也认为陈氏“鼫鼠”说是可取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一九六二年出版增补本时,取陈氏说,更通俗地讲为“俗称土耗子或地老鼠”。可是该书一九七九年新版时,余先生却持折衷意见,认为“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是把“硕鼠”作为一个词组解为“大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15.
"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语文第一册《鹅》诗中的诗句.此诗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其描写生动自然,活泼有趣,堪为咏鹅的佳作.然而就教学来讲,现在一般对"曲项"一句的解释还不甚了了.举例来说,《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上解释道:"鹅正弯着脖子,直向着天空叫,好象在唱歌似的."《小学教学》八三年第十期著文道:"白鹅伸着微曲的头颈,对着蓝天唱着欢乐的歌."如此等等.这些解释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觉得都欠确切稳妥,其理由如次:其一,以上解释把"曲项"和"向天歌"作为一个动作,即认为"曲项"为"向天歌"的一种姿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诗六义辨说     
“六义”的名称最先见于东汉卫宏所写的《毛诗序》,他在序中谈过《诗经》的功加之后,接着就论述《诗经》的体制和表现方法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毛诗序》之前,《周礼·春官·大师》已有“大师教六诗”的记载,其中“六诗”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六义”全同。由于同一赋、比、兴、风、雅、颂,《毛诗序》称六义,《周礼》称“六诗”,于是后人对“六义”或“六诗”就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各家的解释虽不同,就其大略而论,基本上只有“六诗皆体”和“三体三用”两说。兹依次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九册《暮江吟》诗中有这样一句诗“: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真珠”一词,有教师解释为“真正的珠子”,亦有教师解释“真珠”即“珍珠”。在我校五年级的一次统一考试中,默写这首古诗时,有许多的学生将“真珠”写成了“珍珠”。对还是错呢?一时教师们众说纷纭。其实“,真珠”就是“珍珠”。《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对“真珠”的解释皆为:真珠同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体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因此,古人所用的“真珠”一词即为今人常用的“珍珠”一词,古人习惯上将“珍珠”写作“真珠”。如唐贾岛…  相似文献   

19.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20.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咏鹅》。这首诗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7岁那年看到池塘里白鹅嬉戏的情景时写的。说起诗人,也许同学们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其实,从上面的这首诗可以看出,孩子才是最有诗情的人,因为你们有一颗纯真而灵动的童心,如果不信的话,你们可以拿起笔来试着写写儿童诗,在这个新天地里,你会发现你就是一位富有才气的诗人。那么,写儿童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展露天然的童真童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纯洁美好、天真无邪,因为它只属于童年。它藏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