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和我们     
我和我们,看上去仅一字之差,实际上——却完全不同。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有无数个我,才有我们。我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一个我,绝没有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我们,我寸步难行。你、我、他只是我们中的一员,还有无数个你、我、他,才有我们。一人得“人”,二人为“从”,三人成“众”,万众一心,无所不克。一木得“木”,二木是“林”,三木成“森”,五木合聚,才为“森林”。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关系,有我,不一定有我们,可是,只要有我们,一定有我。我和我们$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五中初二(4)班@陈彩萍  相似文献   

2.
牛年来了,我们六(3)班也要“牛”一把。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三牛奖”颁奖仪式。 第一个“牛奖”——“黄牛奖”。这个奖颁给勤快、勤劳的人。我们班的高柔佳是一头不折不扣的“黄牛”,她的勤劳无人不知。她是劳动委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没有一次落选,她仿佛已经成了我们班的“卫生工具”。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2014,(11):42-43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啸徐行?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让人回到“悠扬亦婉转,铿锵复有力”的弦歌不绝?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人回到“风檐展书法,古道照颜色”的生命状态?今天,我们对话经典吟诵大师李宁,和她一起回溯源头,用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吟诵,来享受经典之美。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透过本期话题——如何看待“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我们面对的是关于“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思考。在讨论中,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洗礼。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中司马光一反常规救人的方法——“人离开水”,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能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这样就使“水离开人”,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对母语学科——语文而言,如果只是作为“面包”而存在的确是一种悲哀。因为语文具有的绝不仅仅是“实用”,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深层内涵——人文精神。那么我们怎样从“面包语文”走向“人文语文”呢?一、与文本对话中感受人文如果没有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一切的“人文”都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的一撇是人的躯体.右边的一捺则是支撑整个人格大厦的支点——精神。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美貌。可以没有名利,但我们不能没有精神的支点,没有精神的支点.一切都会倒塌。  相似文献   

8.
《没有人不可替代》给了许多处于自我满足状态的人当头棒喝,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原本感觉十拿九稳的职业,顷刻之间有了失业的危机。以前他们是多么得意于自己在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啊,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总让他们的自我膨胀达到顶点。“没有人不可替代”无疑是当头的一盆冷水,浇灭了一些人嚣张的气焰,但也打击了一些人的信念——既然“没有人不可替代”,那我还卖力做事干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被别人替代了。如果本书把读者的心情都引到了这样一个消极状态,我们只能说现代职场上的人太没有自信了。正确的心态莫过于把“没有人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四个人出游,A发现了一只野鸭,B一枪将之击落,C跑进草丛把它找回来,D将之收拾烹调成菜。四人边吃边争功,各人都认为自己的事最重要。于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们:“发现”最重要。是的,“发现”真的很重要,要是没有哥白尼“日心说”的发现,只怕我们现在仍在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自大体系中,也就没有今天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是没有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就没有目前这样的自然科学的繁荣。“发现”太重要了。但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觉得,“利用”也很重要。有个笑话。北极落下了一块陨石,一个英国人上那儿去研究了一年,回…  相似文献   

10.
如今爱“泡吧”的人越来越多,都市中的年轻人流连于各种“吧”之中——“网吧”“酒吧”“水吧”“餐吧”……他们认为“泡吧”是一种品位的体现,是对时尚的追求;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吧”,我们中学生千万不能不加取舍,瞎“泡”一气呀!但是,我们也不能让人笑话连“吧”都没有“泡”过吧?别着急,《语文世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时尚的好去处——“开心读吧”,这可是一个愈“泡”愈美丽的地方哦,请随我来“开心”一把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是中国人又不是中国人”的华人科学家每每获得诺贝尔奖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中国在国际奥赛中摘金夺银的骄人成绩。于是,一个难解的心结便一次次地牵动我们的心绪——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荣膺诺贝尔奖?一个文化繁荣数千年的泱泱大国,在三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浪潮”的洗礼后,问鼎诺贝尔奖却仍然徘徊在“突破零”的希望线上,而科技、教...  相似文献   

12.
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教育的本质还是没有变——文化的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变——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主要是人的完美人格的塑造;其影响教育的因素也没有变——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体的一切教育存在。因此,我们还是要传承“三结合”教育模式。但必须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调整我们的教育行为,并最终以提高效能为目标,赋予“三结合”教育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当今的中学生不应只满足现有的“一袋粮食”——知识,还应有“一支猎枪”——会学。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09,(11):68-68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看到了——发表在贵刊第10期上的“日记新鲜人”一栏中我儿焦鲲鹏的四篇日记及其照片,激动之余是由衷的钦佩与感动——我们与您素昧平生,您及贵刊却肯让我儿习作在贵刊的“重量级”栏目中亮相,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短歌行     
《英语辅导》2004,(10):48-48
“诗”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热爱生活的人会对诗有特殊而敏锐的感觉。英诗璀璨如玑,我们现在艺海拾贝,只作抛砖引玉。小舞“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朱光潜“诗首先必须给人以愉快的感觉”。——现代诗人艾略特(Eliot)  相似文献   

18.
大人们通常会有一本存折,他们经常会美滋滋地想:我拥有这么多钱,太好了!其实我们每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存折",只不过你没有发现而已。 大自然给了我们空气、阳光和水。老师在课堂上说:“没有了空气,人大约两分钟就会死亡,没有水大约三天会死亡,没有食物大约一个星期会死亡。”可见,这些东西是多么重要。这就是“存折”上的第一笔财富——自然的馈赠。  相似文献   

19.
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rib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庄稼地里的杂草日渐葱郁,它们看着身边身影消瘦的庄稼,不禁沾沾自喜:“我们用自己的浓郁的绿色点缀着这个世界,我们就是这自然的功臣。哼,看你们这些庄稼,娇里娇气,没有—点自力更生的能力,简直是大自然的负担。”此时,种田人除草来了,看着他们手中的工具,杂草们不屑一顾:“我们是大自然的绿色使者,是净化环境的卫士,你们这些种田人真的敢碰我们?”种田人可不听这一套,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宝贝——庄稼,一锄头下去,杂草顿时没有了声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