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几句话、几十字,描绘了离别之景,道出了朋友之情。古代许多文人常常为生活奔波,离开一地之时又常有好友相送,因此留下了大量饱含友人深情厚谊的送别诗。下面,让我们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中品味王勃、李白和王维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2.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4.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5.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6.
教学要求1 学习生字“伦” ,理解诗句的意思。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揭示课题。(略)二、初读《赠汪伦》。1 听录音范读。2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3 指名说说初读后的感受。三、学习《赠汪伦》。1 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默读古诗 ,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2)思考 :李白是怎样表达他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2 学生自学 ,批、划、悟。3 分组互学 ,交流所得。4 全班交流 ,反…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一、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  相似文献   

8.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语言的凝炼。因此 ,教者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古诗的外延 ,丰富充实诗歌的内容。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我设计了以下四种练习题 ,借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1 .展诗成文。《赠汪伦》一诗有很强的情节感。为此 ,我要求学生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 ,将这首诗改编成一则短文。改编要求如下 :①以诗中人物和情节为主 ,可展开合理想象。②叙述顺序自定 ,可倒叙 ,也可顺叙 ,但要符合原意。③围绕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和李白对汪伦的感激之情为中心 ,展诗成文。④字数以超过 1 5 0字为宜。2 .改诗为剧。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0.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12.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语九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是李白游览桃花潭时赠给他的朋友汪伦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他和汪伦的厚意深情。诗句意思较浅,学生不大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首诗画意很浓,想象因素丰富的特点,把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这首诗生字、新词易解决,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4.
汪伦,因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传名。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  相似文献   

16.
小语第九册课本中唐朝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文质兼美,是古诗中一篇赞美友情的上乘佳作。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学了此诗后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汪伦和李白之间究竟有何情谊,作者竟拿“桃花潭水深千尺”相比 ?为何送行时采用“踏歌”的方式 ?为什么说是“忽闻”呢 ?因古诗本身所描述的时代、环境、人物都与学生现时的生活相去甚远,要在课堂上解开这些疑团,只局限于教材讲解是不够的。老师如果从时代背景上寻找依据,再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有关的小故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化解疑难,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17.
教完古诗《赠汪伦》,学生都为诗中简炼的景物描写和朋友间朴实的情感所折服,我便以《桃花潭边》为题,要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开始,学生不知从何处下笔,我引导他们去想象桃花潭秀丽的春景,汪伦送李白的质朴豪放的歌声及当时的情景……,还复习了记叙文写作的四要素,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在习作中出现了这样几段文字: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传诵,堪称赞颂友谊的不朽之作。然而,也就是这首诗,人们对它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争论不休。笔者在此略陈管见,望  相似文献   

19.
张为明 《考试周刊》2014,(49):24-25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汉学家、学者及翻译家的高度重视,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深入探究唐诗《赠汪伦》的不同英译本,从而为唐诗翻译提供技巧上的借鉴,促进唐诗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导写过程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