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孩子从心开始,用心灵指导引导孩子们阅读;从阅读开始,关心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导师与阅读兴趣的激发者。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纸质化,并走进了高校的图书馆。首先,它能够消解文学在读者心目中的神秘感,拉近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种亲近感;其次,网络文学取材广泛,不拘一格,不乏瑰丽奇特之作,丰富了图书馆文学书籍的类别;再者,网络文学的纸质化倡导了绿色健康的阅读方式,延续了优良的阅读文化;最后,由于网络文学的草根性,也影响着图书馆文学书籍的艺术水准,但只要举措得当,也可以让其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作家和文学结缘,相信都有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故事。而我和文学结缘,是和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有关。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阅读是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神滋养和智能体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精神的高度,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往往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相似文献   

5.
"世界之轴"是原始初民设想的一种宇宙秩序。近代的文学批评家和宗教学家对这个概念多有阐发。20世纪符号学的兴起,为这一概念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揭示"世界之轴"的符号本质,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一个群落的宇宙建构。本文从"世界之轴"的空间分层和时间分节两个方面,论述其时空二维的符号意义,尤其是"世界之轴"与通过礼仪的关系。"世界之轴"反映了一种认知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即为世界建构秩序,确立"我"的位置——以"我"为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6.
徐丽利 《现代语文》2013,(8):117-119
文学经典中蕴涵着先贤对宇宙、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哲思。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滋养心灵,涤荡精神,厚重生命。文学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师生同在"山阴道上",欣赏那"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的万千之美。汪洋恣肆、云波诡谲的庄子,洒脱旷达、睿智幽默的苏轼,孤独愤激而又深刻理性的鲁迅,轻松诙谐而又严峻沉重的老舍,诗意梦幻的沈从文,华丽  相似文献   

7.
王秋声 《快乐阅读》2013,(14):74-75
在阅读《偷书贼》之前,我对澳大利亚文学是完全陌生的,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叫马克斯·苏萨克的人在静静地书写;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眼前仿佛顿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位崭露头角的大师构筑成的文字长河。泱泱不息,势不可当,每一道涟漪,都拥有着夺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五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说它是最年轻的世界名著,一点也不为过。当初读完它,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因为实在不舍得一下子把那么美的文字尽收眼底。这样的好书真的不多,我必须放慢速度,充分领略它的每一个字。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乌托邦是奇幻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巫术思维下的生态和谐及童话品格下的人性和谐的角度对西方现代奇幻文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探讨奇幻文学所蕴涵的深刻的伦理价值和人文思考:对和谐人性以及复魅世界进行追求,找回失落的高贵精神,回归自然腹地,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来到世界的角落,请保持安静,切断所有联络的管道,忘记时间,然后开始去了解这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就像在图书馆里一样,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也别好奇别人都在做些什么,读些什么书,你只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做回你自己就行。在世界的角落里,任何无法挽回的事物,全都可以重新来过,逝去的时光可以慢慢倒流。或许你不知道,在世界的角落,每一棵大树里,都暂住着一个对世界适应不良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解读文学作品是有语文教学追求的。语文教学追求就是:透过文字体察生活,比作者更了解作者,比既往更懂得自我,比既往更通晓人生,比既往更洞察社会。文学阅读具有了如此语文教学追求,就能够凸显文学阅读的特色,就能够完成教文育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和一些注重儿童阅读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孩子的阅读量明显不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被问道“你是否经常读书”和“你现在经常读的是什么书”时,接近65%的孩子回答除了教科书和作文书,他们几乎从不看书,另外有25%的孩子承认自己只看图画书。孩子们受环境的影响,极少阅读文学作品,许多孩子甚至连基本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
正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  相似文献   

13.
郝琳 《外国语文》2022,(1):28-34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14.
方培 《文学教育(上)》2009,(10):126-128
文学即入学。文学归根到底是对人这个客观世界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人性异变更是“人”学的核心命题。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展示人性在两极世界——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中的生存境遇的作品,前者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已成经典,后者如余华、莫言等早已声名在外。而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员,阎连科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越轨的叙述风格和笔调展示了人性在乡土世界中的残酷异变。在他的文本中,乡土世界是被剥去了诗意外衣的赤裸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到图画书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小朋友,人们认为绘本是给小朋友读的书,内容浅显,没有太多的深度,其实不然。图画书中蕴涵着人类精神世界最美好的那部分,而对美的向往是人性亘古不变的追求,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阅读。这是我看完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后的深刻体会。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我们常常提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其实父爱也同  相似文献   

16.
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比较 ,揭示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比较小说和散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空间意象的不同入手 ,分析她的小说和散文思想内容的异同 ,指出散文中的“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 ,理解她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与绝望。  相似文献   

17.
马昇嘉,江苏昆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1982年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少年文艺》《文学少年》《读友》《巨人》《未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神药》《小男生凡拉》(暑假篇、寒假篇);出版短篇小说集《多一点,少一点》《想要的感觉》《这个暑假不寻常》《只想和你说说话》等10余部。作品曾获冰心儿  相似文献   

18.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理念为引领,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嘉木 《父母必读》2014,(6):24-26
正马丁,著名主持人、资深评论员。为迎接女儿的出生,他做着未雨绸缪的各种准备:健康的空气、安全的环境、看病治病……阅读,更是全家总动员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夫妻二人,是以整个世界为阅读对象的"读者",深入风生水起的社会生活,立足涛走云飞的时代潮头,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解读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最近,多丽丝·奈斯比特又出版了新书《梅琳:我的中国》,这是一本为青少年读者解读中国和美国的书。本刊记者对多丽丝·奈斯比特进行了书面专访,本期《热点图书》栏目选介了该书,封二刊登了奈斯比特夫妇简介和他们给本刊读者的题词,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