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凉属于天梯山壁画艺术初创时期,由于佛教初传我国,佛教壁画基本保持其原貌,笨拙欲坠的飞天、虔诚胡跪的供养菩萨都是古印度人的形象。色彩的凹凸晕染法、线描的健陀罗样式均体现出印度佛教壁画的样式,深受儒学浸染和中国绘画传统影响的凉州画家,有意无意地在佛画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3.
阿艾石窟修建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时期,位处西域龟兹腹地,壁画题材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阿艾石窟从洞窟形制、壁画题材、绘画技法都体现出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特征,阿艾石窟壁画是佛教向东逆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水陆画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青龙寺壁画再现了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当时部分社会生活的内容,题材范围广、覆盖面大、表现形式多样,是佛教及其图像传人中国后吸纳中国本土文化,经过长期改造和融合后产生的宗教绘画样式。  相似文献   

5.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11,(1):1-7,125,128
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敦煌壁画中体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一、敦煌壁画借助佛教的内容,展现时代社会的历史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二、具备万物的包容精神,综合表现人物与山水、建筑等景物,体现着以大观小的视觉特征,体现出宏大雄强的视觉冲击力;三、敦煌壁画较完整地体现了传统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山西存有大量的寺观壁画,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壁画进行地理位置上由南向北的分析研究,可发现不同地域壁画中人物造型的区别,从而总结出山西寺观壁画人物造型的总体特征。通过对绘制山西寺观壁画的画师之间的师承关系、不同朝代壁画绘制风格的差异、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流布的历史以及宗教各派相互渗透的关系等的分析,找到造成山西寺观壁画人物造型地域性特征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壁画这一古老而现代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曾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现代壁画是区别于传统壁画和其他画种而介于建筑、环境、绘画、材料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具有表现力强、效果直接、自由和随意度很大等特点。较大的画面尺度、先进的画面工艺材料以及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 ,使其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壁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壁画的精髓,现代壁画传承传统壁画的色彩运用、社会功能、材质选取、创作技法等元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对于文化的传承则是壁画对于其它构成元素传承的脉络所在。因此,从色彩、社会功能、材质等方面去分析现代壁画艺术的文脉传承,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本简述了冬寿墓的墓葬时期、地点及墓主人物、墓室结构。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冬寿墓墓室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壁画中人物服饰、发髫、绘画理论等都是汉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确定冬寿不是高句丽人,冬寿墓壁画也不是高句丽人所绘。  相似文献   

14.
传统沥粉壁画是一种工艺材料相对繁锁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简化了传统沥粉壁画的材料和工艺流程,以适合高职教学的环境和特点并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唐代绘画,主要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壁画的介绍与分析,着重阐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太原多福寺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尚未定论。学者柴泽俊先生曾撰文指出,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是以明间为中轴线,东西两壁壁画是由两组画师竞争献艺共同完成。为进一步研究和界定多福寺壁画绘画及其风格倾向提供了借鉴和研究思路,然此观点仅为直观推论,尚缺乏实证。现以此观点为研究出发点,依据文献记载,从壁画现状、结构布局、题材内容、绘画风格、粉本和图像特征角度进行详实论证,证明东西两壁壁画确有差异,应是两组画师共同完成的,且西壁画师更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17.
谈壁画创作的材料运用与工艺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祥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116-117,115
视觉造型艺术与语言的表现落到根本点就是材质和手法的运用。本文着重介绍几种壁画常见材质的应用工艺手法。材料与工艺的形式感不仅有利于壁画语言与形式的和谐。同时也与壁画所存在的建筑空间环境形成更为亲和的一个结合体。材料与工艺的应用既具有较强的公众性,又有着艺术的专门性。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40年代初罗寄梅在敦煌所拍洞窟资料的检索,发现了罗氏拍于当时的榆林窟第25窟主室正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壁画全图,洞窟现有壁画残毁不全,故而该照片的资料价值非常珍贵.以此为依据.结合洞窟现有壁画、罗氏照片以及华尔纳、谢稚柳等人早年的记载,对该铺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缀合复原.在完整图像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壁画的材质地位的转变,使开发材质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研究材质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效应,材质的选择成为现代壁画创作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美学、艺术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有关知识,从量感、运动感、空间知觉、时间感、肌理感等五个方面对材质的视觉心理效应在壁画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