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6,(5):36-37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右上一图)“红卫兵”是“文革”期间全国性的以大、中学生为主的群众性组织,于1966年5月下旬最早在北京出现,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当日,天安门广场上,站着一望无际的人群。口号声惊天动地。(上图)  相似文献   

2.
(一)1966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接见红卫兵。这次接见大会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主持,由刚刚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中共中央惟一副主席的林彪讲话。陈伯达在开幕词中说:  相似文献   

3.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1966年8月24日早晨,在北京老城墙西北角的太平湖边,有一位名叫白鹤群的老人发现湖中漂浮着一具男尸。七点多钟,尸体被打捞上岸,经确认是大名鼎鼎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尸体被连夜火化。此时距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仅仅一周时间,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刚拉开序幕。老舍突然死亡是一件震动文坛的大事,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没有人敢说什么。尸体火化之后,老舍  相似文献   

5.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 1966年,毛主席"八·一八"在天安门城楼向红卫兵小将挥巨手之后,北京的红卫兵开始"破四旧",紧跟着是"清理阶级队伍".  相似文献   

7.
记得1966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北京的红卫兵.他们穿军装、戴袖章、扎武装带,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这以前,上海的红卫兵好像没这般装束,自然也没这等威风.在复旦,我看见一圈罔的人把他们围在操场上,猛烈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在我就读的中学,我看见他们演示了教训牛鬼蛇神的武斗……不久,学校也有了选派红卫兵去北京串联的名额,我们这些非红卫兵只得乖乖地靠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讲,西纠这件事反映了文革初期,党内一些老干部希望借重一种群众组织、也就是一部分红卫兵来抵制文革路线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报北京天安门9月28日15时15分讯(记者李丹 雷风行)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今天通车试运营的地下铁道西起距天安门3公里的复兴门,东至里天安门8公里的八王坟,全长13.5公里线路坐落在神州第一街长安街超浅埋层之下。 为此,承担西单、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心脏地段地铁施工设计重担的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的建设者们苦苦奋斗了十个春秋。参…  相似文献   

10.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挂念着我的父亲刘文辉。他对父亲说:"如果红卫兵来了,您就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我马上派人来。"不几天,红卫兵来抄家,父亲还没有来得  相似文献   

11.
我从1950年起参加天安门重大政治活动的拍摄工作。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我不是在城楼上,就是在城楼下,还有时爬上金水桥上的高台,用我们自己设计的相机——“大炮”,对着天安门拍摄。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的20年代诗人面对古老衰败的中国.盼望着“凤凰涅榘”.他唱道:衰老的凤凰.哀叫着衔来香木.在升腾的烈火中风凰获得了新的生命.唱着快乐的歌飞翔在蓝天。 1949年10月1日,诗人的畅想变成了现实。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几十年的战火硝烟中“涅榘”了。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上蓝天.天安门,你作证!中华民族如同火中的凤凰腾空而起。万众欢腾如浪涛拍天。天安门红墙下.金水桥碧波旁见证了这伟大时刻的新闻记者.恰叫金凤。 1984年10月1日.摆脱了劫难,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人们又在天安门前聚成了滚滚洪流。在这洪流中一块小小的横幅,简单的四个字横空出世,引来了全世界的目光.~j、平您好”。几百年来,天安门,你作证!在你面前,万岁之声曾喊得地动山摇。而此时此地,普通的大学生,用平等的视角,亲切的语言来问候自己衷心爱戴的领袖.这是一个民族又一次精神的蜕变.是古老民族的又一次涅柴、看.中国人站着说话了!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场景的是记者王东.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带着香港回归的喜悦.和澳门回归在即的豪情.在天安门前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盛大阅兵式。花团锦簇,铁流滚滚.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天安门,你作证!少年周恩来曾发誓“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此刻.人们相聚在天安门.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的时刻。电视将这壮丽的画面传遍千家万户、天安门前盛会的总导演是沈忱。 他们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住了他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天安门广场重要的几个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的主体图案是天安门城楼,作为广场中心建筑物的天安门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几乎就是中国的政治讲台和政治舞台。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始,新中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均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的建筑中。天安门广场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广场,首都北京的城市格局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展开。  相似文献   

14.
每每经过天安门,望一眼城楼,都会看到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当初,苏联专家认为天安门广场只宜建造一些纪念性质的建筑物,他们的灵感来自以纪念为主的莫斯科红场,这与中共高层的想法合拍。曾与苏联专家合作规划天安门广场工程的建筑师张镩形容这个建议是“把纪念性与政治性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长春一个八岁叫欣月的重症女孩儿,梦想在生命终结前,亲往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为了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经过《城市晚报》的精心策划,两千人在长春为欣月圆了“天安门广场”升旗梦,也成就了一个可以让全国人民感动的事件。[编按]  相似文献   

17.
熊能 《出版参考》2009,(8):21-21
插图出错 1964年10月15日早晨,时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第二总编的王维,接到报社急告,当天的解放日报出事了。这天头版上有张插图,画的是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守卫天安门。可画面的左上角,莫名其妙伸出一只穿皮鞋的脚来,朝着天安门“踢”去。  相似文献   

18.
传说中,秦始皇曾经下令挖掘孔坟,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破坏孔子墓事件,发生在1966年。被红卫兵小将们捣毁的不仅仅是“孔家店”,更是中华文化的命脉。遭遇浩劫的孔子故里,在全国破四旧运动中损失最为惨重。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听说格瓦拉,还是“革”中的少年时期。今还记得当时的“大报”和许多红卫兵小报批判他的“游击主义”、“军事冒险主义”,起码是把他作为“准修正主义”来批判的。  相似文献   

20.
现为某公司职员的张振国是最早接受毛泽东检阅的红卫兵。1966年他16岁,是北京市25中学的初三学生,6月中考取消,张振国度过了最难忘的一个暑假——这个假期很长,直到10年后,他才重返校园。[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