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肌肉减少症又称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近来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征,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出现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等改变。肌少症的特点是骨骼肌肌量减低并且肌肉内脂肪堆积,导致肌肉力量减低和肌肉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躯体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等。抗阻运动或称力量训练(strength training),是指肌肉主动收缩对抗阻力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的负荷远高于肌肉在有氧状态下的能力,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力竭性等特征。肌肉是产生人体自主运动的动力源泉,而肌肉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可使肌肉产生很多生理生化的变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不同学者和临床工作者针对抗阻运动改善肌肉减少症的数据,论述了抗阻运动防治肌肉减少症的机理,强调了抗阻运动和有针对性的营养调理对肌肉减少症的有效改善,对未来肌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分析上腹部(腹直肌)肌肉肌电变化特点,找出肌电变化的一般规律,减少训练调控过程中的盲目性,为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和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右侧和左侧(腹)肌肉的肌电图,观察分析肌肉肌电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仰卧起坐运动中左右腹直肌的积分肌电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左腹直肌积分肌电大于右腹直肌积分肌电,左右腹直肌的振幅、肌电均方根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仰卧起坐运动过程中左腹直肌的收缩强度较大,左腹直肌比右腹直肌先进入疲劳,左右腹直肌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放电频率同步化程度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代谢是机体能量供应的1种主要方式,肌组织对有氧训练的适应能力是通过训练中肌肉的主动性运动而获取的。这些适应能力依靠运动训练的持续性而存在或发展;随运动训练的停止而减弱或消退。本文就肌纤维的类型、线粒体的含量、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流量等方面分析了耐力性运动中肌组织在有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的机制以及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外界因素对这种生理变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单大卯 《体育科研》2003,24(4):16-20
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长度、肌长度变化速率、肌力臂等肌肉功能参数以及肌肉功能的动态变化,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领域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它们对于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规律、肌肉的神经控制与工作特性以及制定肌肉专项力量训练方案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将以人体下肢肌肉附着点(肌肉起止点、代起止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基础,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该模型不但能详尽地定量评定下肢于不同状态下肌肉所具有的潜在功能,而且也能获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参数的动态变化状况.同时,本研究通过步态分析的实例,初步检验了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动训练,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促使肌肉组织发生某种有效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来说除了使肌肉变得粗壮结实以外,还必须同时改善肌肉生化工作能力,如增加肌红蛋白、肌糖元的储备等,力求在运动中肌肉工作达到高效节能。要实现肌肉的有效变化,就必须注重在运动训练中对肌肉的养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训练经验,将运动训练中的肌肉养护总结归纳为"两个预防、两个放松和两个保证"。  相似文献   

6.
人体运动靠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必须有能量的保证,能量的生成靠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最终人体运动离不开氧。氧被肺吸入人体,通过血液送到肌肉细胞,为细胞内的氧化产能过程供氧。血红蛋白就是血液中运输氧的工具,它运到肌肉的氧越多,肌肉生成的能量越多,肌肉收缩的能力越强,人体的运动能力就越高。然而运动员(特别是耐力项目运动员)在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期常常出现低血红蛋白,造成训练质量和运动能力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演变成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7.
<正> 前言起跳效果取决于起跳的速度,力量。起跳的速度、力量取决于起跳相应工作肌群收缩的力学效果。显然,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力量,是提高运动成绩最主要的途径。径赛和跳跃运动员尤其要提高工作肌群的相对肌肉力量。近年来,国外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十分重视与运动有最直接关系的神经肌肉组织的生理生化研究,十分重视提高肌肉速度力量和肌肉质量的研究与实验。本研究通过教育学的对比实验,以训练中下肢工作肌群神经肌肉组织机能状态的变化,以及运动中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支撑运动器官与地面相互作用的效果为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探讨跳跃训练中“退让”与“克制”两类练习对跳跃成绩和工作肌机能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差异,确定下肢肌群退让与超等长收缩训练的典型练习——跳深练习的训练价值,及其对下  相似文献   

8.
董洪园  李春  苏玉林 《体育科技》2010,31(3):68-72,80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分析运动员在不同的横向移动速度下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探寻影响提高速度的主要因素,为日常训练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对象:国家男排副攻手5人,均为备战奥运会、且由地方各省队挑选出来的优秀运动队员。方法:采用表面肌电测试,研究不同运动员在多次横向移动过程中各项肌电指标的变化特点。以多次横向移动为研究变量,运动员完全模拟比赛情况进行移动,采集身体双侧腹外斜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内收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运动快时与运动慢时单位时间内积分肌电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准备阶段臀中肌、摆动阶段臀大肌和蹬地阶段内收肌,快时的单位时间内积分肌电值低于慢时。反映出这些肌肉的适当放松可以使原动肌更加充分的收缩,说明日常训练中对肌肉的专项训练应"有的放矢"地进行。(2)运动快时与运动慢时肌肉贡献率的对比结果表明:准备阶段腓肠肌、股内肌、股二头肌、臀大肌;摆动阶段胫骨前肌、臀中肌;蹬地阶段腓肠肌、股内肌在完成各阶段过程中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肌肉,说明这些肌肉为完成动作的主要原动肌。(3)各队员训练背景差异较大,一些队员的技术动作存在一定错误。应参考科学的肌肉动员顺序使技术动作合理化,提高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基础理论研究早已揭示,人体肌肉做近固定工作和远固定工作时明显地存在着生物力学特征上的差异。但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效果却未见报道。为此,作者选择了上肢前伸的动作速度为实验内容,以肌肉不同固定方式的练习观察了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肌肉远近固定方式的组合练习比单一固定方式的练习能更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结果还显示,组合练习在持续训练过程中对提高“中位”速度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赛艇运动员在测功仪上的运动情况,记录其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肌电变化,对不同运动时期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IEMG)和平均频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时期不同肌肉的神经肌电活动变化不完全一致,这为进一步了解赛艇运动特点、科学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3~H-Leu渗入法测定雄性SD大鼠性发育前期(Test 1)、开始排精(Test 2)和成熟后(Test 3)离体股四头肌蛋白质代谢对游泳耐力训练的效应。在Test 1,蛋白含量mg/g肌组织较高,4周后在Test 2略降低,实验组(Group 5)和对照组(Group C)间无明显差异,继续训练8周后,在Test 3中Group S明显高于Group C(P<0.02)。而DPm/g肌组织以Test 1最低,Test 2中两组均明显增加但未见组间差异,而在Test 3 Group S明显高于Group C(P<0.05)。与此相应的DPm/mg蛋白质却未见组间差异。提示在性发育时期,耐力训练对肌肉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可能小于自身发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便携式组织血氧定量计,无损、连续、定时地测定人体局部骨骼肌组织在运动时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值,并同步测定受试者在运动前和各级运动负荷后的血乳酸浓度,以期探讨肌氧含量与血乳酸浓度 变化规律,这对于揭示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和指标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BioSpace"身体成份分析仪,通过对赛艇、短跑和艺术体操女子优秀运动员体液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短跑运动员下肢体液指数及细胞内液指数较大,赛艇运动员上肢体液指数及细胞外液指数较大;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体液分布的变化可监测和评价运动训练效果;通过比较不同运动员细胞内、外液比例关系可间接推测其肌纤维百分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short versus long inter-set rest interva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easures of muscle hypertroph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everal studies, the findings are equivocal and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remain unclear.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clarity on the topic,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f PubMed/MEDLINE, Scopus, Web of Science, Cochrane Library, and 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PEDro) electronic databases. Six studies were found to have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 an experimental trial published in an English-language peer-reviewed journal; (b) the study compared the use of short (≤60?s) to long (>60?s) inter-set rest intervals in a traditional dynamic resistance exercise using both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muscle actions, with the only difference in resistance training among groups being the inter-set rest interval duration; (c) at least one method of measuring changes in muscle mass was used in the study; (d) the study lasted for a minimum of four weeks, employed a training frequency of ≥2 resistance training days per week, and (e) used human participants without known chronic disease or injury. Curr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both short and long inter-set rest intervals may be useful when training for achieving gains in muscle hypertrophy. Novel findings involving trained participants using measures sensitive to detect changes in muscle hypertrophy suggest a possible advantage for the use of long rest intervals to elicit hypertrophic effects. However, due to the paucity of studies with similar design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ovide a clea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配合奥运科技攻关冬训备战任务(即提高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腿部力量以及躯干支撑能力).方法:采用自制振动台对6名国家队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实施振动负荷辅助训练,通过机体运动能力(即后深蹲、预蹲和膝、髋关节等速肌力矩)、身体形态指标测试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后深蹲和预蹲单位体重增加7%以上,膝、髋关节单位体重肌力矩增加10%~16%左右.身体形态指标显示出体重变化在1 kg之内,体脂没有变化,局部围度变化在1 cm左右,3项形态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对比赛和训练没有影响.振动负荷是交变负荷的一种,振动负荷从属于交变负荷.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局部关节周围肌腱及深层次肌肉功能,导致关节以及肌肉力量和张力发展平衡,提高了相对较弱肌群力量水平,促进机体整体机能提高.振动负荷对身体形态影响的机制探讨中得出低频振动,提高肌肉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结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身体局部及整体肌群协调性得到提高,腿部肌群力量有明显突破,躯干支撑能力明显加大.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比赛和训练.振动负荷辅助训练使得训练有素的机体整体能力突破的可能机制为振动刺激对机体中、深层次肌群产生由小到大的交变刺激效应,以及振动显著减少了流体的内摩擦系数,增加了其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interval training on the maximal anaerobic power of the rat quadriceps muscle was investigated. The anaerobic energy production was estimated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creatine, adenine nucleotides, inosine monophosphate and lactate in freeze-clamped muscle tissue aft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2-30 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al running speed of rats tested increased by 24%, the maximal force exerted increased by 13%, and the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by 48%, while the adenylate kinase activity was the sam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No difference could be observed between the maximal anaerobic power of the quadriceps muscles of trained and sedentary animals. It seems that trained muscles may be able to work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economy than untrained muscles.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中学生力量训练的肌肉生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额外的短跑力量训练任务对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特殊阶段的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构造及运动能力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和肌群的选择,时间序列的安排要适合中学阶段的跨度和训练周期中的阶段要求;针对性地发展相应肌肉类型的ATP-CP和乳酸能供能系统的工作能力;注重恢复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1)观察ATGL基因敲除小鼠耐力训练时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2)测定Akt、PKC、PPAR-α蛋白激活及含量,探究其与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ATGL-/-、ATGL+/-和C57BL/6J小鼠跑台耐力训练训练7天,测定小鼠体重、肌糖原、血糖、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蛋白印记法测定腓肠肌和比目鱼肌GLUT-4(内外膜)、p-Akt、Akt、p-PKC、PKC含量和PPAR-α水平。结果:(1)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糖原含量、HOMA-IR指数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运动训练引起血糖和血胰岛素在基因类型的差异(P<0.05)。(2)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Akt、PKC、磷酸化水平、腓肠肌总Akt、PPAR-α蛋白表达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比目鱼肌总Akt表达、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总PKC、PPAR-α蛋白运动训练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耐力训练时,ATGL通过上调Akt和PKC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ATGL上调PPAR-α起到促进线粒体含量。  相似文献   

19.
马维平 《体育科研》2010,31(5):91-94
用每周一次的肌肉力量训练频率的方法,对高校从未受过常规定期的肌肉力量训练普通大学生,进行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上进行了为期10周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以观察肌肉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训练前后为他们测试了卧推杠铃和直立杠铃弯举的成绩(1RM),还分别测量了练习前后大腿围和上臂围等。训练周期以后1RM比开始前增加了10%以上,不管是卧推杠铃还是直立杠铃弯举等项目都有明显的进步。结果表明,每周一次频率的肌肉力量练习确实能增加大学生的肌肉力量,但这种形式的锻炼并未能使身体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限制肌血流量运动负荷训练的方法,观察训练前后速度滑冰运动员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探讨限制肌血流量中等强度负荷训练对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